第183章 我做三件事
赵祯转过身来,叹了口气:“你那些改的,都只是一时一事,不触及根本。你看看欧阳修写的《原弊》,引经据典,一句句说到根子上去了。如今积弊已深,头痛医痛,脚痛医脚,这样是不行的,要从根子上改弦更张!”
徐平沉默了一会才道:“陛下一定要问,臣也只好有话直说,有不妥当的地方,还望陛下不要责怪。”
“你只管说,我就是要听一听你是怎么想的!”
“臣以为,要想知道如何改,就要知道现在到底是个什么样子。就以欧阳修所言三弊中的‘诱民之弊’来说,听起自然是大有道理,但现在乡村农事是不是真的如此?”
赵祯摆手打断徐平的话:“道理都摆在那里,‘诱民之弊’岂会没有?当然是确确实实存在的!这一点无可置疑!”
“臣也知道是有,但这是不是农事凋弊的原因呢?到底危害有多大?改了这‘诱民之弊’,有多大的效果?会影响其他多少事情?到底值不值得?”
“爱卿啊,你就是想得多!”赵祯转身离开窗户,回到位子上坐下。“古人云,‘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知道有弊端,改了就是,改必然是好的!”
赵祯一边说着,一边示意徐平重新过来坐下。
徐平谢恩,落座之后道:“陛下,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至少不会治死人。如果只是小病而诊错了脉,乱吃药可是会出大事的。还是说‘诱民之弊’,限制僧道臣没有什么话说,凡是没有官赐匾额的寺观一律拆除,没有度牒的僧道一律勒令其还俗,这自然是善政,因为这并没有牵扯到其他政事。但如果说参军为吏也是引诱良民不事耕织,那没有人参军谁去守卫边疆?没有公吏,谁去治理天下?这就是一个度的问题,朝廷到底要多少禁军多少厢军,天下到底要多少公吏,现在是多了还是少了?谁能够说清楚?”
赵祯缓缓地道:“朝野都有人言,如今冗兵,冗吏,冗费。”
“臣在三司,不知道兵如今是多是少,但知道冗吏和冗费。为什么说冗吏?因为现在官府里吏员多于前朝,特别是比祖宗时候员额为多,但哪个说是因为事情清闲?三司里面积压的账籍有多至五六年的,没有比对,没有勾校,公吏是多还是少?裁减了公吏,这些事情要怎么做,谁能说出个所以然来?把人一裁,事情不管,天下哪有这个道理?官员协助陛下治理天,自然是以治事为先,事情拖在那里,都不闻不问,只耍这些嘴皮子,对朝政到底有何益处?官吏是因事而设,事情多了自然官吏就多,不怕官吏多,只怕事情没人做!只要官吏都用心做事,哪里来的冗吏?蔗糖务几年时间上上下下招公吏一千多人,这都是前朝没有过的,但这些人一年给朝廷多出数百万贯钱来,这些人是不是冗吏?对朝廷中的具体事务一无所知,只会空口白话,冗兵,冗吏,冗费,到底冗在那里他们能够说得清楚吗?臣在三司编修条例,定公吏员额,正是要把他们到底做多少事情,需要多少人手搞得清清楚楚。现在微臣都不敢说搞清楚了有冗吏,还有什么人比微臣更清楚这些!”
赵祯道:“人人如此说,总是有道理的。”
“陛下,微臣就明说了吧,现在是天下都知道朝政需要大的更张,但却没有人知道要改什么,怎么改。好为大言的,便就用这种耸人听闻的话语惹人注目。听起来处处是道理,却跟实际朝政没有半分关系。而埋头做事的人,明明知道这些话有失偏颇,但牵涉的又极广,根本无法反驳。就是能反驳,说出来也没有人听,反而只怪反驳的人是谁诿塞责,哪里还会有人去说?再如冗费,冗在哪里?有人能够说清楚吗?都说郊祀犒赏军兵数额巨大,但那能省掉吗?省掉之后如何让官兵心里无怨言?没人知道,只是说如果官兵心怀埋怨就是贪鄙可恶。到了最后,无非是一句话,让陛下节用爱民,一切都要从皇宫里省出来。纵然陛下圣明,省吃俭用,可于天下何补?”
实话讲,到现在的几位大宋皇帝中,最不省吃俭用的就是赵祯自己。真宗皇帝东封西祀是乱花钱,但自己本身并不怎么铺张浪费,倒是赵祯挺在意自己的小日子。但既然有官员提出来了要节用爱民,赵祯就得做样子出来,消减宫廷开支。
徐平这番话还是挺对赵祯胃口的,没有人愿意天天被人指责生活腐化,浪费民脂民膏。而且不管怎么改,他们永远不满意。
见赵祯的脸色缓和一些,徐平又道:“官吏并不怕多,只要他们忠于职守,人人都有事情做,那是越多越好。也不怕花费钱财,只要花的钱都是有用处的,不是平白虚耗,钱也是花得越多越好。其实说冗吏冗费并没有错,但关键是在一个‘冗’字上,没用处的才叫冗。但是讲冗吏冗费的人,话一说出口,下一句就转到了多上。冗跟多是不一样的,臣以为每一个人都应该明白这一点,为什么他们还故意混淆呢?因为说冗就没有人能够反驳他们,但要把冗说个清楚明白他们又做不到,便就玩了这么一个花头。这样的虚言在话对朝政有何益处?说冗吏冗费,便要裁员节用,但裁员之后事情该怎么做却不闻不问,等到公务积压成山的时候便一推了之,为害更大。”
“前些年谈茶法,为什么改为沿边入中?所上理由,无非是纲运花费大,不如从商贾手里采买便宜。又是官船造起来比私船贵,又是有鼠啮虫咬,又是小吏舞弊向茶盐里面搀泥沙,又是有沉没之患。我就想不明白,这些弊端商贾也一样有,为什么到他们手里就没有事,纲运就忍受不了呢?无非是经手官员无力除弊,干脆向商贾一推了之,等到商贾不通再涨价钱,最后还是要朝廷多花费吗!多花这些钱,用纲运行不行?有哪一个经手官员算过这一笔账?无他,对自己没有好处罢了。入中采买,所有弊端都可以怪罪在商贾身上,朝廷追究不到自己的责任。至于对朝廷是利是弊,又有谁真心去管?实行入中采买这些年来,茶法一变再变,不变就无法支持。结果东南茶利全部都归了入中商人,朝廷分文不得,公吏军兵俸禄还得另外拨付。到了最后,也无非是数年没有一石粮入陕西路,全都是从本路百姓身上搜刮而来。虚言国事,无非就是这种后果!”
听了这长篇大论,赵祯好一会没有说话,皱着眉头,最终叹了一口气:“朕就是想知道国事到底该怎么改?这样因循不是办法!”
徐平拱手道:“臣以为,既然知道要改革国政,那就要先搞清楚要改什么,要怎么改。如果没有把握,那便想清楚改了一处,有哪些好处,有哪些弊端,随时更正。世间并没有灵丹妙药,事情总是要一点一点做出来,急于求成不行的。”
“那怎么搞清楚呢?”
“臣在三司,便说三司的事,其他衙门的事臣没有经手,不敢妄言。如今编修条例所做的事,修新条例,便是要搞清楚如今天下钱粮,到底收多少,出多少,到底花在了什么地方。收和出之间差多少,在哪里虚耗了。用一两年的时间,把数额搞清楚,把积压的账籍全部勾校,用新的条例保证今后不再积压,以后不能再是一笔糊涂账。账目清楚了,经手官吏便不能再上下其手。此其一。”
赵祯点头:“这一点你做得不错,日后不要懈怠。”
“还有公吏,把三司和州县吏员管的事情分门条类,哪些当管,哪些不当管,不能再让他们一些人成为官员的奴仆,虚耗公帑。如此也便清楚了需要的公吏员额,只要保证公吏各有职司,依据事情多少,该补充人手便补充,该裁减便裁减,有的放矢。既然说冗吏,他们做多少事情明明白白才知道冗在哪里。”
“这点也对,用心去做!”
“还有一点,陛下应当心里有数,改革朝政,是要花钱的。只有向外花钱,新政才能顺利地代替旧政,才能让天下无怨言。如果想用新政揽财,必然招致民怨沸腾,搞得不好就会天下大乱。臣做的第三件事,便是为陛下聚财。有了钱财在手,等到后面决心要变更朝政的时候,也就少了许多顾忌。”
赵祯听了这话,好一会才勉强点了点头。如果朝廷有了钱财,那还改朝政干什么,之所以说要改革,不就是因为朝廷手里没钱吗?但徐平说到这里了,赵祯也不再直说不对。
“臣在三司,便为陛下做这三件事。三件事做了,或许也就知道朝政该如何改了,那时再作理论。”(未完待续。)
(https://www.xqianqian.cc/6/6616/316386143.html)
1秒记住千千小说:www.xqianqian.cc。手机版阅读网址:m.xqianqian.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