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百九十五章:大作坊模式
争人口是坏事吗?
张正书并不觉得,甚至认为这是一种好事。只有这样,佃户们的待遇才会提高,朝廷也会把更多的政策倾向于农业。从长久来看,一定的竞争能促进发展。不管是农业还是手工业,商业,都是如此。
当然,这个量要控制好,别出现什么“羊吃人”的事情——好吧,这个其实很难避免的,因为资本不仅仅会跟农业争人口,还会争土地,争资源……反正一切都会争。如果这头叫做“资本”的怪兽被放出来之后,它会不会横扫一切?这都是未知的事,唯一可以确定的是,这样做可以增强国力,而且阻力会越来越大。
改革不是请客吃饭,是要见血的。
触碰到了某些人的利益,动了他们的奶酪,不把你掀翻才怪。特别是那些拥有大片土地的官僚,他们是官僚的同时,又是地主,地主怎么可能容忍有人跟他抢佃户的事?可以预知,未来将会是一场看不见血的战争,一旦打响,将会是血雨腥风。
好在这时候没有任何人看得出来,因为这种大作坊的模样,宋朝早就有了。沿海的船坞作坊,各地的瓷器作坊,哪一个都是雇工上百人的存在。宋人对于这种事,容忍度是很高的。因为宋朝百姓并不“禁足”,没有“路引”,也不会被强制性一辈子固定做一个职业,所以外出务工是很正常的。
像在汴梁城中,各种作坊里都有雇工做事,这种事早已司空见惯了。
张正书的野心就是在这里,等那些地主阶级醒悟过来的时候,工人力量已经发展得极为强大了。到时候,争取到一个话语权,似乎也不是什么不可能的事。所以现在张正书最缺的就是时间,他要赶在“顽固派”反击之前,就把工厂概念深入人心,这样就算是再厉害的“顽固派”,也无法阻止这个潮流了。
顺者昌,逆者亡,等历史大势一成,妄图阻挡历史前进的人都会被碾碎。
张根富自然不知道张正书打的是什么主意,他现在只想尝尝那果酒,被管家张通狠狠称赞了的果酒——这也怪张正书,前几日管家张通过来的时候,张正书用这果酒招呼了他。结果管家张通一回去就传开了。张根富就好酒菜美色,哪里还忍得住。见张正书迟迟不回来,只能自己找上门了。
“天下名酒,为父哪个没吃过?”张根富摇头晃脑地说道,忍不住把诸色酒名给说了出来:“香泉、天醇、醽醁、琼酥、瑶池、坤仪、瀛玉、庆会、膏露、亲贤、琼腴、兰芷、琬醑……各色名酒不下百种。可从未吃过甚么好的果酒,外间说得再好,吃到嘴里的果酒皆涩……”
张根富说的是实话,虽然他不太懂酿酒,但是他懂欣赏啊!
汴梁城中各色名酒,已经不下百种了,再加上其他地方的酒目,起码在三百种以上。可这三百种里面,几乎都是粮食酿酒,没有果酒的地位。至于原因,自然就是果酒的酿造技法太过落后,像依靠自然发酵来酿制椰子酒、梨酒、石榴酒、橄榄酒,尚是处在较原始的低级状态。而用谷物酿酒法酿制葡萄、黄柑、荔枝一类的果酒,则破坏了果酒的原有风味,这应该就是宋代果酒生产不能向前发展的主要原因。
其实从口感上讲,宋人更偏爱果酒的,因为果酒清淡冷冽,符合文人的审美情趣。更重要的是,果酒里度数很低,就算是普通人也能“千杯不醉”,这才是果酒受欢迎的原因。要知道,所谓的酒在宋人看来,其实就是饮料。宋人的饮料选择不多,要不是香饮子,就是茶和酒。宴饮吃饭时,总不会上一壶茶,或者每人一碗香饮子吧?理所当然的,酒就成了首选。
张正书制作出来的甘油,能祛掉果酒中的苦、涩滋味,这已经是一个质的飞跃了。
“你说,若我大量酿造果酒而不交酒税,会是怎么样一个结果?”这也不能怪张正书钻漏洞,而是大宋并没有对果酒实施禁榷。换而言之,只要你愿意,你有能力,你的果酒就能卖遍大江南北,卖遍整个大宋。最为关键的是,果酒还没有酒税!
在宋代,朝廷为了保障官酒课的收入,以立法的形式,严格地划分官酒禁地,也就是说京师、诸道州府所在城和乡村酒场等的销售区是固定的。相互不得过界超越,同时禁地之内,一般不允许民户私酿沽卖,形成别无分店,只此官府一家。
当然,这只是针对粮食酿酒而言,至于果酒就不一样了。
张根富也不知道果酒里的利润有多少,他还以为果酒都是低档货,能卖出几文钱一斤都不错了。“无妨,果酒也卖不出多少的……”说到底,张根富还是小觑了这个果酒的威力,小看了果酒不要交税的这个漏洞。如果真的给张正书弄起来了,每年销售数百万斤果酒,那就跟玩似的,比樊楼卖的酒还多。
保守估计,只要甘油供应得上,张正书一月通过果酒的盈利,都能有数万贯乃至数十万贯。这样的利润,足够让很多人疯狂了。
“还是交税比较好……”
张正书叹了口气说道,“不然被人认定是偷税漏税,那就划不来了。”
张根富无所谓,这点税钱他还不放在眼里。
两父子又在经营上,交换了一番意见。
不得不说,张根富的眼光确实毒辣,比如他很看重香水的销售,认为这是一个赚钱的大买卖。但由于眼光的局限性,张根富还是停留在小作坊的念头上。张正书也知道,要一个宋人一下子接受一个数千人乃至数万人的大工厂,这有点不太现实。甚至朝廷都不会让这等作坊存在的——连官营作坊都没这样的规模,你都要过万人了,这怎么能行?这算什么,聚众造反吗?
但张正书却知道,大宋要想避免正史上的悲剧,那么把更多的“闲人”投入工厂是很必要的。“闲人”不够了,或能倒逼着朝中诸公让“百万”禁军卸甲归田,这样就能初步解决冗兵的问题了。要不然,想要宋朝自己解决冗兵的难题,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已经走入了一个死胡同。
(https://www.xqianqian.cc/6/6181/427541038.html)
1秒记住千千小说:www.xqianqian.cc。手机版阅读网址:m.xqianqian.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