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章 农垦计划 (第三更,求订阅)
科罗拉多河。
不是北美的那条,而是发源于安第斯山脉东坡的那条,尽管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它是巴塔哥尼亚高原与潘帕斯草原的分界线,但是得益于在科罗拉多河和内格罗河之间,却也是一片一望无际的大草原。
这片土地大概可以分为三带。第一带从科罗拉河往北,满铺着茂密的草地一直铺到距布宜诺斯艾利斯, 第二带内格罗河两岸,就像现在他们走过的这片土地,全是大片的紫苜蓿和白术,内格罗河往南两百公里开始,海拔不断增高,一直延伸到麦哲伦海峡,一开始是草地和不很茂密的树木和灌木丛,越往南就是越荒凉的荒漠。
在朱先海的规划中,两河之间的大草原则是未来南华最重要的农业垦区,也是最重要的缓冲带。在这种情况下,宽达数百米的科罗拉多河,也就是北河,便成了南华的北方防线的所在地。
宽达百米甚至数百米的科罗拉多河,就是一道天然的要塞,只需要在关键区域筑建堡垒、堑壕以及铁丝网,再加上岸防炮防止对方舰队突破,就足以让北河防线变成一道不可逾越的防线,成为名副其实的南华门户。
就像是在模拟器中的一样,仅仅只是依靠几座要塞,就让阿根廷人数年不曾前进一步,毕竟,这年月想要突破大河进行登陆作战的可能性几乎为零。当然了, 也不是说没有一丝可能。
“要塞不仅要考虑本身,还应该考虑到河道的防御……”
置身于尚未完工的要塞上, 朱先海对工程师安格鲁说道。
“尽管要塞看似作用很大, 但是科罗拉多河如此漫长, 我们不可能把要塞修遍整个河岸, 所以,除了陆上要塞外,我们还需要一支内河舰队。”
“内河舰队?”
安格鲁不解道。
“这和要塞有什么关系?”
他只是要塞工程师而已。
“当然有关系了,在要塞附近,是不是可以考虑建一座有一定防御能力的码头呢?”
朱先海笑道。
尽管要塞很坚固,但是北河太长了,如果仅仅只利用要塞那么只能守卫一点点地方,可像是长城一样,沿着上千公里的科罗拉多河修一道防线,无异于巨大的浪费,不仅财力上不现实,人力上更不现实。
而且在模拟器中,阿根廷人确实曾试图绕开要塞,通过登陆作战突破北河,不过,他们的多次尝试都被打破了——在要塞后方部署有机动部队,他们利用火车以及马车机动,总能抢在阿根廷人突破之前, 将其击退。
但是考虑到其中的风险,朱先海还是决定要建一支内河舰队, 说白了,就是用几十艘内河小炮艇来阻敌,现在的登陆艇是什么?就是木制的小舢板,那玩意别说是用炮了,就是用加特林机枪也能打沉了。
加特林机枪是现成的——目前南华的兵工厂已经实现了生产,甚至为了支援太平天国,特意设计制造了20毫米口径的五管加特林机枪,尽管它打的并不是炮弹,而是普通的铅弹,但是20毫米的铅弹打在木壳船上,效果绝对是灾难性。
卖给太平军的那艘“太平号”上就装备了两架20毫米加特林机枪。这样的克敌利器完全可以拿过来用一用。
“增加一座码头……”
安格森想了想,然后说道。
“先生,这样一来工期恐怕就会增加,而且还需要增加人力。”
“这没问题,工期长点没关系,至于人力,很快就会有一批新移民过来,不要为这个担心。”
新移民肯定是要被安置在垦区的,考虑到随着“大东方号”等多艘移民船的先后投入使用,移民速度的倍增,会导致南华人口激增,对粮食的需求也将急剧增加,所以将这些土地开垦为种植区,已经是迫在眉睫的事情了。
不过,在进行农业生产的问题上,倒也没有那简单,目前南华的人口主要来自浙江,毕竟,都是用枪换来的,甚至随着太平军占领杭州以及周边地区,按照李富贵在信中的说法,太平军那边有百万人可供交易。唯一的问题是运力不够。
只要有船,就能运来百万移民!
这看似不错,可实际上这些来自浙江的农民他们只会种水田,根本不会种旱地,对于缺乏旱地种植经验的他们来说,甚至还需要进行一定的培训,才能种植小麦,至于改种水田,不是没有人提过,但肯定不现实,一来是水田需要占用大量的人力——从插秧到收割都需要大量的人力,二来这里的自然条件也不适合种水稻。当然,最重要的还是人力。对南华来说,发展更便于“机械化农业”的旱地大田农业,才是未来的农业发展方向。
可这样一来,移民的生产经验也就和农业发展方向有了冲突。
“看来,还是要加大从北方引进移民的力度啊!”
在离开要塞时,看着辽阔的草原朱先海自言自语道。
又一次,朱先海想到了之前与孙幕礼的那番对话。
“也许,可以派出招工队到山东苏北那些地方试试看。”
点了点头,朱先海的心里盘算起来了,现在南方是战乱不错,不假,可北方的日子也不好过啊,捻军起义如火如荼不主,山东、河南、皖北、苏北那边的百姓自古日子就不好过,要是派出招工人员的话,肯定可以拉一波劳工过来。
当然这一波劳工的到来,还可以解决一个问题——移民来源的多源化,眼下南华这边就是江浙人一家独大,现在看起来没有什么影响,可是随着时间的发展,肯定会给南华的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
“看来,要加大外省移民的力度了!”
心里打定主意,朱先海便对方展博吩咐道。
“一会到了电报站,给伦敦的巴菲特发一份电报。”
随着大西洋电报线路的再次通报,从南华发一份电报到伦敦只需要区区三十几个小时,这简直就是“奇迹”!
这份电报并不是发给巴菲特的,而是发给李富贵的,但是从伦敦中转的速度更快,毕竟,在过去的十几年里,英国已经修通了从伦敦到新加坡的电报线路,电报到达新加坡后用快速邮船转寄上海最多需要两三天的时间。
即便是这样的速度,在这个时代也已经是奇迹了,毕竟现在是19世纪六零年代。科学正在迅速的改变这个世界,但是,距离地球村还是有很远的距离。
想到如此“漫长”的通信时间,朱先海不禁有点怀念另一个世界便捷的通信了。
“等到那笔钱到手之后,差不多也就可以把无线电报给列入计划了。”
其实并不是朱先海并不愿意弄无线电报,最关键的原因是……对,无线电通信他是外行啊。
对于电子管也就仅仅只是有那么一些了解而已,至于不需要电子管的那种无线电台,他更是一点都不懂,毕竟,那种技术代差实在是太久了,哪怕就是在书本上也没有看过一丁点那方面的知识。当然这并不是最重要的原因,最重要的原因是,他需要利用大西洋电缆来挣一波大钱,有挣大钱的机会,又怎么能错过呢?
(https://www.xqianqian.cc/4/4007/720093981.html)
1秒记住千千小说:www.xqianqian.cc。手机版阅读网址:m.xqianqian.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