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小说 > 终极逍遥录 > 琴声十六法(一)

琴声十六法(一)


  缘起

                  《琴声十六法  要点》本是我的旧文,收录于  醒心琴韵  中级课本《磨砺参考》之中。不少学生希望我能对其再作进一步的解释。于是,我就写了这篇《  琴声十六法要点  浅释》。  

                  《琴声十六法》  

                  《琴声十六法》,明朝冷谦所作。冷谦,又称冷仙,字起敬,或曰  启敬,号龙阳子,钱塘人,明朝初期道士,精通琴学、绘画及养生诸学。其精音律,善鼓琴,琴风  飘飘然有尘外之趣。  明太祖置太常司,任其为太常协律郎。  

                  《琴声十六法》为冷谦名作,至今流传于世,为重要琴著。  其以“轻、松、脆、滑、高、洁、清、虚、幽、奇、古、澹、中、和、疾、徐”十六字诀,述操琴之要,为古琴美学根本之作。

                  现逐字释之:  

                  浅释:  

                  《琴声十六法》,是明朝初期的琴家冷谦所作。冷谦,字起敬,或启敬,号龙阳子,是一位道士,人们又称他作“冷仙”。他是钱塘人。钱塘也就是现在的杭州。而杭州也是浙派琴学的中心。  

                  冷谦通绘画和养生诸学,精于音律,尤其善于弹琴。古书上说他的琴风“飘飘然有尘外之趣”。由此可见他的琴风是洁静古澹、清逸脱俗的,是古调正风。这与《琴声十六法》中所述的内容相符。  

                  明朝太常司设立于明洪武二十五年,也就是公元1392年,是明朝掌管礼乐的最高机关。太常协律郎是太常司中的官职,职责为掌和律吕。冷谦曾担任过太常协律郎。  

                  《琴声十六法》是冷谦的名作。所谓十六法,即:轻、松、脆、滑、高、洁、清、虚、幽、奇、古、淡、中、和、疾、徐。这里要说明的是,《琴声十六法》,原为明初的琴学作品。但明末以后的传本,应是经后人加工完善过的。文中曾出现明末严天池的诗句,就是其佐证。但就其传本的内容来说,无疑是古琴美学的根本之作。  

                  对于《琴声十六法》,不同琴家的看法也有不同。有的重视其美学理念。有的只取其弹奏方法。其实,美学理念与弹奏方法在文中本是并重的。没有美学理念,弹奏就失去了灵魂。而美学的理念,必须要靠手指落实于弦上,才能够表达出来。所以,文中无论谈到哪一法,都是在阐其理念的同时,说明如何落实于手上。正所谓:“得之于心,应之于手。”

                  轻  

                  原文:  不轻不重者。中和之音也。起调当以中为主。而轻重持损益之则。其趣自生。盖音之轻处最难。力有未到。则浮而不实。晦而不明。虽轻亦不佳。惟轻之中。不爽清实。而一丝一忽。指到音绽。幽趣无限。乃有一节一句之轻。有间杂高下之轻。种种意趣。皆贵於清实中得之。

                    要点:  中和为琴之要诀。不轻不重是为中和之法。然若无轻重疾徐,则妙趣不生。语气有抑扬顿挫,曲调有高下间杂,故琴曲取音,亦必有轻重之别。其妙处在于轻重损益拿捏得体。  

                  轻重之音,而以轻为最难。何以故?轻者,力不可不达。而操琴者为轻之法多力不达。力不达则浮,其音晦而不明。如此之“轻”,不得真趣也,是轻浮晦暗之音。

                  轻之诀者,在于轻之中,取音清实,丝毫纤微,具交代清晰,其幽趣方得无限。无论是语气抑扬顿挫之轻,亦或音调高下间杂之轻,种种意趣,皆贵在取音清实之中。是故知轻之难也。  

                  轻重损益拿捏得体,则妙趣自生。有轻不可无重,有重不可无轻,轻重相宜,方得真趣。轻而不浮,重而不拙。此不可不知。  

                  浅释:  《琴声十六法》的前四法,是“轻、松、脆、滑”。之所以先说此四法,是有道理的。其道理在于,轻松脆滑四字,着重说的是弹奏的基本功夫。先要练好这些基本功夫,才谈得上琴的趣味与意境。  

                  南宋末年,俞琰倡导弹唱。于是,吴派“对音”之风兴起。所谓对音,即将旧文谱曲,一字对一音;或将旧曲填词,一音对一字。到了明朝,对音风行,成为江操的特点。  

                  本来琴歌是琴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很多优秀的琴歌都是非常经典的,比如《阳关三叠》等。但是,元明时期对音的风行,却使滥作琴歌成为一种风尚。一字对一音,或一音对一字,使琴歌作品的艺术性越见降低。过分注重对音吟唱,又使琴音淹没,使当时江操的轻浮之风盛行。所以,元明时的琴书称江操为“衰世之音”。  

                  而浙操则不然,其始终以琴曲的弹奏为中心,以琴音来表达思想,以琴音去阐述其美。所以,当时浙派的琴家对弹奏功夫特别有心得。元明时的琴书称浙操“质而不野,文而不史”,这是非常高的评价。

                  在当时,江操的对音弹唱,与浙操的弹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浙操的弹奏思想,对明末虞山派的建立,有着直接的影响。  冷谦是浙派中的佼佼者,自然对弹奏的基本功夫特别重视。所以,《琴声十六法》的开篇四法----“轻、松、脆、滑”,着重说弹奏的基本功夫。而后面的“高、洁、清、虚、幽、奇、古、淡”八法,则着重说意境。最后说“中、和、疾、徐”,作为全文的总结。

                  “中、和”是琴学的总纲。“疾、徐”是诸法落实在琴曲上最直接的外在表现。这就是《琴声十六法》的结构与思路。  第一法为“轻”。提到轻,有些人就会认为,古人注重轻,所以想传承古琴的正风,就一定要轻弹,不能重弹。

                  所以,有人认为弹琴应“其轻如摸”,而不能“其重如撅”。其实,这种理解错得厉害。“其轻如摸”,与“其重如撅”,都是毛病,都是应该避免的。  原文开篇讲:“不轻不重者。中和之音也。起调当以中为主。而轻重持损益之则。其趣自生。”

                  由此处可以看出,冷谦第一法说“轻”,实际上是借“轻”而说轻与重。中和是琴之大要。所谓中和,是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贵在恰到好处。不轻不重,即音之中和。起调当以中为主。“而轻重持损益之则,其趣自生。”这一句非常重要。音以中和为要。而音之中和是不轻不重。可是这个“不轻不重”,并非绝不能有轻重的变化,而是轻重都要在一定的法度以内。若真的无轻无重,也就不必谈轻谈重了。

                  所以,轻重的变化是必要的。“轻重持损益之则,其趣自生。”因此,此处是借“轻”来谈轻与重,并非仅仅谈轻。要知无重也就无以言轻。无轻也无以言重。  那么为什么要借“轻”来谈轻、重,而不借“重”来谈呢?文中说得很清楚,“盖音之轻处最难”。轻最难所以说轻。而轻重是相对的,弄清楚了轻,也就弄清楚了重。

                  为什么说轻最难呢?因为用轻的时候,非常容易犯一个错误,即“力有不达”。很多人以为轻弹即不用力,所以往往力有不达,以致其所得之音,“浮而不实,晦而不明”。这样的“轻”,实是不得真趣,“虽轻亦不佳”。  轻的要点,在于“不爽清实”。

                  一定要在得音清实的基础上取轻,“一丝一忽。指到音绽”。这也是中和的道理。力太过则不是轻。力不及虽轻亦不佳。必要恰到好处才行。不论是“一节一句之轻”,还是“间杂高下之轻”,都要得音清实。  

                  所谓清实,即得音清晰、纯净、坚实。

                  此处要注意的是:下指轻弹,虽轻在右手。但要取音清实,就要特别重视左手之功。若弹按音时,左手取音不实,得音则会有“浮而不实,晦而不明”之病。

                  若弹泛音时,左手取音不正,或触弦力度不合理,也不会得出清实之音。当然,下指轻弹,其右手之力是重要基础。下指不能过重,也不能力有不达,还要干净而无杂音。做到这些,才能在清实之中而得轻音。  

                  轻重是对比出来的。

                  轻与重是相互依存的,不能相离。没有重,也就没有轻。没有轻,也就没有重。所以,轻重宜相间使用,才会有轻重之别。这轻与重,也要符合中和的法度。轻而不浮,重而不拙。轻重损益拿得体。则妙趣自生。  

                  文/摩尼天虹


  (https://www.xqianqian.cc/3643/3643483/6524110.html)


1秒记住千千小说:www.xqianqian.cc。手机版阅读网址:m.xqianqian.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