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小说 > 中国名人传记大全 > 第4章 孟子——儒家亚圣

第4章 孟子——儒家亚圣


孟子,春秋战国之交的杰出哲学家、教育家、思想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孔子并肩,被誉为“亚圣”,在中华文明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他的一生,不仅是智慧与学识的展现,也是道德与理想的追求,对后世的政治、文化、哲学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  生平概览

  孟子,原名轲,字子舆(关于字存在不同说法,也有记作子车、子居)。

  诞生于公元前372年,逝于公元前289年,是战国时期的伟大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孟子的故乡位于现今山东省邹城市,这里是当时鲁国的一个城邑,孟子在这里度过了他的童年与青年时光。

  1  家庭与早年教育

  孟子的父亲在其年幼时便已去世,留下他与母亲仉氏相依为命。

  仉氏是一位深谋远虑、具有极高教育智慧的母亲。

  她深知环境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性,为了给孟子提供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不惜三次迁移住所,这就是广为人知的“孟母三迁”的故事。

  最初,他们居住在靠近墓地的地方,孟子模仿丧葬礼仪;随后迁至市场附近,孟子又学习商贩叫卖;最终,仉氏选择定居于学校旁,孟子开始模仿读书人的言行举止,展现出对学问的浓厚兴趣。

  这一系列的迁徙,体现了仉氏对于教育环境的重视,也深深影响了孟子的人生轨迹。

  2  学术与游历

  在母亲的精心培育下,孟子逐渐成长为一位学识渊博、品德高尚的学者。

  成年后,他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儒家学说,提出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哲学思想,其中最为核心的是“性善论”。

  孟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仁、义、礼、智等道德品质是人的内在属性,只是在后天环境中可能会受到蒙蔽或歪曲。

  这一观点与荀子的“性恶论”形成鲜明对比,成为儒家思想中的重要分水岭。

  为传播自己的学说,孟子效仿孔子,开始了长达数十年的周游列国之旅。

  他游历了齐、梁、宋、滕、鲁等多个国家,试图说服各国君主实行仁政,重视民生,推行以德治国的理念。

  然而,由于当时正值战国乱世,各国多以武力征伐为要务,孟子的仁政主张并未得到广泛采纳。

  尽管如此,孟子的游说活动仍然在各地播下了儒家思想的种子,对后世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3  《孟子》一书

  晚年,孟子返回家乡,专心讲学授徒,与弟子们一起整理编纂自己的思想言论,最终形成了《孟子》一书。

  《孟子》共七篇,包含了孟子与弟子、各国君臣之间的对话、辩论,以及对儒家伦理、政治、教育、哲学等多方面的阐述。

  这部着作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研究孟子思想不可或缺的第一手资料,对后世儒家学说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4  孟子的逝世与影响

  孟子于公元前289年逝世,享年八十四岁。

  他虽未在生前看到自己的主张被广泛实施,但其学说却在后世得到了极大的重视和发展。

  特别是在汉代以后,随着儒家思想成为官方意识形态,孟子的地位日益提升,被尊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

  其倡导的仁政、性善论、民本思想等,对中国乃至东亚的文化、政治、教育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直至今日,孟子的思想仍然在全球范围内被广泛讨论和研究,显示出其跨越时空的永恒价值。

  二  思想体系

  孟子的思想体系博大精深,是儒家学派中的璀璨明珠,对后世影响深远。

  其核心理念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  性善论

  这是孟子思想的基石,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每一个人都具备仁、义、礼、智四种内在的善端,即“四端之心”。

  这些善端如同种子,需要通过教育和修养加以培养,使之生长发育,最终达到“仁”的境界。

  孟子通过“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来具体阐述这四端,强调人皆有成为圣贤的潜力。

  2.  民本思想

  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着名观点,强调人民在国家治理中的核心地位。

  他主张统治者应当施行仁政,关注民生疾苦,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认为只有得民心者才能得天下,失民心者则失天下。

  3.  仁政思想

  孟子的仁政思想要求统治者以仁爱之心治国,包括减轻赋税、保障农业生产、提供教育机会等,以促进社会和谐与经济发展。

  他还强调“王道”而非“霸道”,认为以德行和正义吸引人民归附才是理想的治国之道。

  4.  道德伦理

  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仁”概念,将“仁”视为道德行为的最高准则,强调“仁义礼智”四德,认为这些是维持社会秩序和个人修养的基础。

  他提倡“人伦”观念,即人与人之间应有的道德关系,包括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五种基本人际关系。

  5.  天命观与历史哲学

  孟子虽有唯心主义倾向,认为天意决定历史进程,但他也将天意与人间道德相联系,认为“顺天者昌,逆天者亡”。

  统治者的作为若符合天道,即仁政爱民,则能得天助而长治久安。

  他强调“知天命”,认为人应顺应天道,通过修养自身,实现个人的道德完善和社会的和谐。

  6.  反对异端

  孟子在学术上积极扞卫儒家传统,反对当时流行的杨朱学派的极端个人主义和墨家的兼爱非攻思想,认为它们偏离了儒家的正统,不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和人伦关系。

  7.  教育与个人修养

  孟子重视教育和自我修养,认为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人可以实现内心的净化和精神的升华,达到“养浩然之气”的境界。

  这种气是基于道德信念的强大力量,能够使人面对困难和诱惑时不为所动。

  孟子的思想体系不仅在古代中国有着深远的影响,而且对后世的哲学、政治、文化等领域持续发挥着作用,成为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  学术贡献

  孟子在学术上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对儒家思想的发展和完善上,他的理论构建和论述极大地丰富了儒家哲学体系,并对后世产生了持久的影响。

  以下是他几个关键的学术贡献:

  1.  性善论的系统阐述

  孟子首次系统地提出了“性善论”,这是儒家人性理论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相较于孔子更多地从社会伦理角度谈论仁义,孟子则深入到人性本质层面,认为人的本性中蕴含着仁、义、礼、智的种子,

  这种内在的善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为儒家的道德教育提供了哲学基础。

  2.  仁政与民本思想的深化

  孟子对儒家的仁政思想进行了深化和拓展。

  他明确提出了“民贵君轻”的理念,强调民众是国家的根本,统治者应当以民为本,实施仁政以获得民心。

  这一思想不仅强化了儒家的政治伦理,也为后世的民本主义思想提供了理论依据。

  3.  伦理学说的精细化

  孟子对“仁义礼智”四德进行了更为详细的解释和应用,

  将之与人的内心情感和社会行为紧密相连,特别是通过“四端”之说,使儒家的伦理原则更加具体化、人性化,便于理解和实践。

  4.  历史哲学的开创

  孟子提出的“天命观”与历史进程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儒家历史哲学。

  他认为历史的发展遵循一定的道德规律,即“天道”,强调统治者的行为应符合天道,否则会失去天命。

  这种历史观对后世史书编纂和历史评价标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  学术争鸣与儒家正统的确立

  孟子积极参与当时的学术辩论,尤其是与杨朱、墨子等学派的论战,有力地扞卫了儒家学说的核心价值,确立了儒家在先秦诸子百家中的重要地位。

  他的着作《孟子》被尊为儒家经典,与《论语》并列,成为后世儒家学者必读的经典文献。

  6.  文学与修辞艺术

  孟子的言论富有激情与感染力,善于运用比喻、排比、反问等修辞手法,使得他的思想传播更为广泛,也对后世文学风格产生了影响。

  其文章中的许多名言警句,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至今仍广为传颂。

  四  影响与评价

  孟子的对中国乃至东亚文化圈的政治、哲学、教育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宋明理学的发展中,朱熹等学者尤为重视孟子学说,将其与孔子思想并重,构建了儒家哲学的新体系。

  孟子提出的“性善论”和“仁政”理念,不仅成为后世政治家和思想家探讨治国之道的重要参考,也为普通民众提供了道德生活的指导原则。

  综上所述,孟子不仅是儒家思想的传承者和创新者,更是中国古代文明智慧的集大成者。

  他那超越时代的人文关怀、深邃的哲学思考以及崇高的道德理想,至今仍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指引着人们不断探索更加和谐、公正的社会秩序。

  孟子名言:

  1.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意指没有规则和标准,事情就无法做好,强调了秩序与规范的重要性。

  2.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说明人在困顿时应先自我完善,而在有能力时则应惠及他人,体现了一种道德责任感和对社会的关怀。

  3.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告诫人们读书应批判性思考,不应盲目接受所有书中内容,强调实践与思考的重要性。

  4.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心,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表达了逆境造就人才的观点,认为伟大的使命往往伴随着艰难的考验。

  5.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这是孟子性善论的体现,认为仁义礼智是人天生具备的“四端”。


  (https://www.xqianqian.cc/3606/3606392/11111140.html)


1秒记住千千小说:www.xqianqian.cc。手机版阅读网址:m.xqianqian.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