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8章 皇帝的千层套路
被皇帝叫过来的众位大臣,权衡再三,依旧认为皇帝的这个决定非常的不理智,便在左相的带领下,开始劝诫皇帝。
左一句“自古以来未有此先例,不可开先河。”右一句“无功勋受此大赏,会令天下臣民心寒。”
皇帝端坐在龙椅之上,看似全神贯注地聆听着心腹重臣们的唠叨,但实际上却是左耳进右耳出,一副老神在在、镇定自若的模样。
时间过去了小半个时辰,御书房内终于再次恢复宁静。
皇帝眼见众臣不再言语,便轻轻咳嗽一声,脸上挂着和煦的笑容,和蔼可亲地开口问道:“诸位爱卿是否还有其他话想说?”
此时此刻,众多大臣只觉得无力之感涌上心头,皇帝这个态度分明就是没把他们刚才的苦心规劝放在心上,既然如此,他们又何必多费唇舌?
罢了,该说的已然说了,该劝诫的也已劝诫过了,如果皇帝一意孤行,日后真出了什么问题,那也怪不得他们。
大臣们心灰意冷地摇了摇头,皇帝见状,嘴角的笑容都加深了几分。
紧接着,他迅速调整面部表情,重新摆出一副庄严肃穆的模样,端正坐姿后郑重其事地说道:“皇妹这些年来,为了朕的江山社稷能够长治久安,为了天下百姓能够安居乐业、衣食无忧,她不惜牺牲自己宝贵的青春岁月,毅然远走他乡。”
“好在皇天不负苦心人,皇妹的辛苦与努力并没有白费,替大楚带回了最先进的制盐法子,制出的盐粒颗颗洁白细腻,无半点苦味腥气,且成本十分低廉,此法一经推行,我泱泱大楚千千万万的黎明百姓,将再也不必为盐价高,吃不起盐而发愁,如此大功,你们认为该不该封?”
皇帝说完这话,便用眼角余光瞥了一眼张盛,示意他将桌上用油纸包裹的盐包拿给下方的大臣们看看。
张盛心领神会,立即从后方绕到御前桌案旁,双手恭敬地捧起那包盐,小心翼翼地打开油纸,动作轻柔地将其捧到下方站立的众多大臣面前。
大臣们纷纷好奇地朝着张盛手中的物品望去。然而,当他们看清油纸包里盛着的东西后,几乎惊得下巴都要掉下来。
他们虽然曾经经历过艰苦的生活,但并未亲自动手下厨,不过对于柴米油盐这些基本的生活用品,还是能够分辨清楚的。在他们的记忆中,盐可不是长成现在这个样子的。
而那位经常与税收事务打交道的户部尚书,对食盐这种高税收的商品了解最为深入,对其制作流程也是了然于胸。
他非常肯定,以大楚目前的制盐工艺水平,绝对无法制造出如此品质的食盐。他同样难以置信,连堂堂大楚都无法做到的事情,周边那些弹丸小国会有能力做到。除非,面前这东西根本就不是盐,户部尚书的脑子里忽然闪过这个念头。
为了验证自己心中所想,户部尚书小心翼翼地伸出一根手指,轻轻地朝着那包雪白的食盐探去。
终于,他的指尖触碰到了那些白色的颗粒,微微用力,捻起了一小点。随后,他将这一小点白色颗粒举至眼前,仔细端详起来。他的眼神专注而认真,像是在研究一件稀世珍宝。
端看过后,户部尚书将沾了盐粒的手指放入口中轻吮了起来。
其他人见到这一幕,也纷纷好奇地将目光投向户部尚书。他们紧盯着他的一举一动,不放过户部尚书的任何反应。
户部尚书皱着眉头,细细品味着口中的洁白颗粒。他的表情很快从质疑转为震惊。
终于,经过一番漫长的品味之后,他带着难以言喻的复杂情绪,开口说出了自己的品尝结果:“这盐……确实如圣上所言,既不苦涩,也没有丝毫腥味。”
听到户部尚书的话,围在四周的大臣们不约而同地将视线再次移回到那一小包食盐上。
他们全都不自觉地吞咽了一下口水。显然,他们都清楚地意识到,这种制盐技术的革新,将会给大楚带来多大的改变。而他们能想到的东西,圣上自然不会不清楚。
如此一来,圣上之所以做出这样的决定便也不难理解了,但仅凭这一项功绩就获得如此大的封赏,大臣们还是觉得这个决定有些欠妥。
皇帝和这群老家伙打交道已经很多年了,对于他们现在的内心所想,虽不敢说完全了解,但起码也能猜到个七八分。
他深知他们心中仍然并不认同自己的决策,而他也并没有打算一次性就让他们彻底信服。毕竟,他手中可不仅仅只有“制盐法”这一个谈判的筹码。
皇帝从容地抛出了第二个谈判的筹码——制纸法。
这一筹码一经抛出,立即引起了以左相为首的众多文官的高度关注。
一旦制纸法得以成功推广,纸张的价格将会大幅下降,学子们的求学成本也将大大降低。如此一来,将会有更多的年轻才俊投身于科举之途。长此以往,又何须担忧朝廷缺乏可用之才呢?
文官们内心一阵激荡,心里的天平开始朝皇帝这边倾斜。
皇帝见他们的态度有所松动,立刻趁胜追击,将剩下的三张筹码一一亮了出来,一次次击破大臣们的心理防线,一句句“该不该封”直接砸在他们的心口上。
林初一提供的这五条生财之道,对于江山社稷的帮助都是无可比拟的,要是这么大的功劳都没办法匹配皇帝给出的权利地位的话,就太说不过去了。
与文官不同,以镇国公为首的武将们更看中的是制水泥法,他们明白水泥路一旦筑成,将对军队的行进速度、粮草辎重的运行效率,起到多大的助益。
镇国公一向明事理,在军中之时,就是一个铁面无私、赏罚分明的将领,皇帝一项又一项筹码砸下来,就算他再不情愿让朝廷多这么一位女“藩王”,也不得不承认凭人家的功绩,得这些封赏绰绰有余。
打心里认可后,镇国公的想法就彻底发生了转变,他上前一步,第一个开口表示支持皇帝的决定。
有一就有二,很快在场的其他朝廷重臣也纷纷开始响应,剩下少数几个老古板依旧不愿意松口,但大势已去,见皇帝心意已决,最终也下了同僚搭的梯子,半推半就的选择了同意。
君臣意见一致之后,一众大臣们就开始就封地一事进行商议。
开国之初封王封地的不过三人,诸位皇子也尚未封王,故而可选择的州城有很多,按照以往惯例,公主封地应在富庶之地。
对封地一事,皇帝直接开口一锤定音:“封地是皇妹自己选的,她要了兰州、柳州和青州。”
这下轮到大臣们吃惊了,兰州在整个大楚境内只能算是中等城市,称不上富庶之地,也不算贫穷之地,至于另外两州各方面都比兰州差上不少。
明明有那么多好去处,长公主选封地的时候,怎么偏偏就选了这么几个地方?
皇帝还好心替他的“财神姑奶奶”解释了一句:“皇妹喜欢经商,她说要替朕好好打理这三州,于朕定了一个十年之约,说是要用十年时间让这三个州城变得焕然一新。”
(https://www.xqianqian.cc/3407/3407852/11110776.html)
1秒记住千千小说:www.xqianqian.cc。手机版阅读网址:m.xqianqian.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