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章 军械司招人
于是,带了卫队,去军械司院里找李应、杜兴。院里只修了些宿舍和几排简单的厂房,再啥都没有,但梁太尉早已调拨了一队禁军,在院里院外全身披挂守卫,这就叫未雨绸缪。
由于我提前派出殿前司的斥候军赴各大州城宣传,张贴告示,开出优厚报酬,所以,前来报名的各类能工巧匠很多。
我在铁牛印社印刷招工布告时,增加了这么一条:“之前在各类军器监、作坊有工作经验者优先,年龄、性别不限,只要有一技之长,男女老少皆宜。”李应、杜兴等人不理解,纷纷提议将“男女老少皆宜”六字删掉,以免老弱病残混入军械司,影响工作效率。我则耐心给他们讲解,军械司重在研发,不是制造。
今日看到报名的工匠有的年老体弱,有的状若顽童,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大多穿着破烂、身体瘦弱。问了问情况,发现通过这段时间的招工,已经找到有技术经验的各类工匠五百多人。杜兴在一张桌子后边问边登记这匠人的姓名、年龄、籍贯、专长等等,禁军军校组织排队,李应则在旁边喝茶,一边喝着,一边听着。当听到有人身怀高技时,登记完,便叫来问问。遇到感兴趣的人,还在本子上记几笔。
我发现了一个现象,年轻体壮者都顺利登记造册,住进工棚,而那些年老体弱者则被赶到另一边接受禁军盘查。我过去问了原因,原来,李应的意思是,先登记青壮年,如果人员太多,年老体弱者将不予录取。但未经我首肯,没有提前赶走,说是等我李逵过来定夺。
没有提前赶走就好。于是,我走到老年工匠这边,叫搬了十张桌子,叫了十名禁军,同时询问登记,不出我所料,这些老人都是大宋和周边国家的军器监和军工作坊退下来的,因生活所迫,前来报名,想以一技残年换来一家温饱,这就是我当时修改招工布告的原因。
由于十名禁军同时开工登记,不到一个时辰,四百多名老年工匠已全部登记完成,入住工棚,比杜兴那边高效了许多。
然后,我走进工棚,逐一了解老工匠的过往,发现他们中有很多是在大宋和国外军器监担任过工匠长和技术骨干的,有个老人叫耶律火,还做过辽国军器监副管事,因为军器监发生火灾,被革职查办。出牢狱后,衣食无着,听说大宋繁华,便携家带口,以做生意为名混出辽国,来到大宋谋生。后听说,殿前司发出布告招用能工巧匠,不论年龄,所以,跑来一试。结果来了一看,老工匠们并不受待见,先登记青壮年,却把老人们赶到一边盘查,这和布告上说的不一样啊。耶律火正失望呢,高大威猛的我李逵李大人来了,来了也不拖拉,便组织登记,老人们竟然全部收下来,连那位瘸着一条腿的金国火器坊的完颜烈也被招收了。老人们全部高兴着呢。还有一位是大宋军器监军器作坊退下来的两名管事,一名是车作管事张怒,一名是弓弩院的副管事李威,其余有很多技术工匠。宋朝的制度是年老体弱者将会被辞退,由年轻人代替。但在我李铁牛看来,这都是些宝贝。
我叫卫队首领梁一刀安排书吏,把他们的经历、曾经担任的职务一一记录下来,以备使用时参考。然后,我对每个工棚的老人们讲到:“朝廷非常重视老年工匠的技术经验,只要有一技之长,必然会得到重要,也必然会发给必要的报酬,但是有一点,就是加入您们当中,有谁发现工匠中有外国间谍,只要查明事实确凿,酌情奖励举报者纹银一百两至五百两!获奖两次着擢升督查公事!将来,军械司规模扩大,家属可全部住进军械司家属区,方便就近照顾!”
大家一听“家属可全部住进军械司家属区,方便就近照顾。”立即群情激愤。耶律火问道:“将军所言是否属实?”张怒问道:“我们老人的家属也可住进来?”
我回道:“正是如此!所言属实,老人的家属也可住进来。但是,也有些条件,正在制定筛选办法。”
我说的并非谎言,也并非远景,就在当下。但家属可全部住进军械司家属区,“方便就近照顾”是假,就近做人质监督是真。不管怎么说,为军械司建家属区是当务之急。但因资金有限,一时半会建不起来,且并非所有工匠家属都可进驻,还是有所筛选的,不是技术核心的边缘匠人是不会有这个待遇的,永远如此。不服气可以提高技术,贡献值高了,自有人为你晋级,晋级了,离核心技术区近了,你的家属想住远点,我们还不放心呢!这就是个原则问题,否则,你带上技术卖国求荣了,我找谁去?
说到卖国求荣,我忽然想起一件事,便叫禁军们抄了一份工匠名单,我叫侍卫传令斥候军首领诸葛英来见。诸葛英来了之后,我带他到书房,关上门,交给他工匠名单,叫他根据名单籍贯住址,秘密派出斥候,分组调查工匠实际情况,凡籍贯住址有假者,一律逐出军械司。
斥候军最先换上汗血宝马,因此对我唯命是唯。斥候首领诸葛英领命而去。
杜兴那边还在登记造册,我叫他组织禁军分开登记,他不同意,认为未经他之手,不好甄别。这就是个性问题,不过也好,谨慎行了万年船。有些人还真叫他问出了一些破绽,什么破绽呢?就是做工上的细节。杜兴做大富翁家总管多年,上了梁山,又为山寨四店打听消息、邀请来宾八头领之一,见多识广,一些工匠的工作即使没做过,总会见过。一经细问,外行便会露出马脚。因此,冒充者便被赶出队伍。
不过,我可不这样看。我将这些被杜兴赶出的人召集到一块,一看他们就是些不学无术、偷鸡摸狗之流,其中一人便是退伍伤兵孙兴,只会上阵杀人,并无一技傍身。这些筛选下来之人,大概有一百余人。我便叫禁军军校王琦将他们登记造册,叫几名禁军将他们押送到蒋敬的火器军军营,这些人都是江湖上混过之人,胆量有的是,是当兵的料,交给蒋敬,叫他量才使用。
禁军军校王琦领命而去。
杜兴那边登记完毕,前后一共登记在册的青壮年匠人一千余人,加上我指挥登记的那四百余名老年工匠,一共两千余人,这已经是一个很大的队伍了。
由于启动资金有限,暂时四百余名老年工匠每个工棚住六人,一千余名青壮年每个工棚住十人。这还得吹吹我李铁牛,要不是我“发明”了前无古人的“高低床”,怎能住下十人?当时,我提出制造高低床,连梁太尉和木匠门也没听说过。于是,我画了个简单草图,按照工棚高低长度,标出尺寸,虽然画得有些简略,但工匠们一通百通,很快就弄明白我的意思了。他们恍然大悟:原来这如同修二层阁楼,不过是床上摞床罢了,这有何难?
为了防止这个时代的人恐高,我将“那边”上大学时睡过的上层床护栏,由一尺高设计成二尺高,这样睡着安全感就提高了,也不容易出事。工匠们走进工棚,对高低床很新奇。我安排禁军们给他们作讲解示范,才打消了他们的疑虑。
我告诉李应:“军械司的主要目标是研究开发新的器械,研究改进旧的器械,这才是我们军械司的真正作用。”说白了,就是个兵器研究院。
我和李应、杜兴根据工匠特长分工。分为多个军械作坊:神弩作(研究改造弩箭、床弩、火箭等)、甲胄作(研究改造盔甲、防护衣物等)、旗帐作(研究改造旗帜、军帐、军床等)、刀枪作(研究改造刀枪兵器等)、战车作(研究改造战车的杀敌防护功能等)、抛石作(研究改造抛石车的性能、拓展适用范围、拉运器具等)、守城作(研究改造守城器具等)、攻城作(研究改造攻城器具等),猛火油(石油)作(研究改造火油开采、提炼、使用战术等)、火药作(研究改造火药性能、制造高效火药等)、火器作(研究制造火箭、火炮等)、我又建议新增火枪作、闪电作、毒器作、马军作等。本来还有地雷作和炸弹作,我准备放到火器军研发。
李应问道:“火枪作、闪电作、毒器作、马军作是干啥的?”
我一一做了解释:“火枪作(研究制造火枪等)、闪电作(研究制造霹雳闪光等)、马军作(研究改造马军锁子甲、马镫、马刀、马掌、马上战术等)火枪作(研究制造火枪等)、闪电作(研究制造霹雳闪光使敌人瞬时眼盲等)、毒器作(研究制造战争毒药等)。”
李应问道:“马掌又是个啥的?”
我又做了解释:“在马具中,除了耀眼的辔头、马鞍以及意义非凡的马镫,还有一种相对不起眼的,甚至绝大多数时候不会被人注意的,因为它总是被马踩在脚下,这就是马掌。马掌,学名叫做马蹄铁,在古代还曾被称为脚趾。别看它个头小,而且没什么华丽装饰,但马掌对于马匹来说,同样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装备。不少朋友应该听过这个号称有历史原型的谚语(其实是虚构的):断了一枚钉子,掉了一只蹄铁;掉了一只蹄铁,折了一匹战马;折了一匹战马,摔死了一位将军;摔死了一位将军,吃了一场败仗;吃了一场败仗,亡了一个国家……。为何要钉马掌呢?马的肢骨最末端就是蹄骨,这是马的第三节趾骨,我们所看到的马蹄,其实是由蹄骨以及包裹在其外面的角质层所组成的。这层角质层,说白了就像人的指甲,总在地上摩擦,就会出现磨损。对于自然界的野马来说,问题并不大,因为一方面角质层跟人的指甲一样还会生长,另一方面野马的运动量是可以自己控制的,不想跑就不跑了呗,马又不傻。可是对于人们驯化、使役的家马来说,情况就不一样了。如果工作负荷大,而且又经常走砂石路,那么角质层的自然生产速度就比不上磨损速度,甚至会导致马蹄出现劈裂,马也就“废了”。所以要研发出马蹄铁。”
我又画出了马掌的大概简笔画,两人一看就懂。
李应问道:“那又如何钉马掌?”
我说:“钉马掌也被叫做“挂马掌”,为什么叫挂,随后便说。这可是个技术活儿,如果挂得好,马掌就经久耐用,如果弄不好,没用多久马掌就掉了,甚至会导致马匹变瘸。有很多人都有个疑问,钉马掌要用到铁钉,这样马不疼吗?这个还是取决于技术。我们在前面说了,马蹄外面裹着角质层,如同人的指甲,您剪指甲不疼吧?所以如果手艺好,马是不会疼的。可万一遇到个“二把刀”,一下子钉深了,那可就比剪指甲剪到肉疼多了。钉马掌,得先想办法把马匹固定住,防止其踢人咬人,过去常用所谓的马掌桩,就是几根大木柱子,把马捆起来。然后对马蹄上的污秽进行清理。最后用钉子通过马蹄铁上的小孔,将其钉到马蹄的底部。”
我还告诉他们:“别看一块小小的马掌,如果只是用钉子钉入马蹄,一开始看着是挺牢靠,但用久了以后,钉子难免会逐渐松动,弄不好就使得马掌脱落了。为了让马掌固定得更牢靠,古人就想了个办法,把钉子斜着往外钉一点,让钉子头在马蹄半中间露头,然后再把这个钉子头敲弯,这么一来钉子就成了铁钩,把马掌“挂”在了马蹄上。我们如果仔细观察,就能在马蹄上看到这样的钉子头。”
李应、杜兴两人听得心服口服。
李应突然问道:“马掌这样好,为什么我军始终未使用?您是从何而知的?”
我如果说,我是在未来见过的,他们信吗?
肯定不信,所以,我告诉他们:“我小时候见过机关门的一本古书,上面有这个设想。但后来为什么没实现,就不得而知了。”
李应笑道:“我说您怎么啥都知道,不知道的还以为您是从未来活过一回了呢!”
我大吃一惊,李应何等聪明之人,假如他也知道穿越这件事,那我这个穿越者身份迟早会被他识破。不过,这个时代不会有人听过穿越这种事。
中国什么时候有了马掌?这个我需要给您科普一下:马掌,最早出现于古罗马,这种马掌或铜或铁,形状符合马蹄下部,但那时在固定时除了用短钉子外,还需要借助皮革来捆绑,有点类似古罗马士兵所穿的“罗马鞋”,因此也被称为“马凉鞋”。而在与之同时期的中国秦汉时代,并没有发现关于马掌的确切文献记载或者文物遗存。将其解释为金属易腐朽显然是难以服众的,因为考古发现了很多当时的铁质马衔、马镳,却没有发现马掌。有些学者指出,当时对马蹄的保护方法,就是用烙铁去烫马蹄底部,使其变得坚硬。
在过去,有一些研究者认为我国在元代之前很可能都是没有马蹄铁的。理由之一是南宋人赵汝适在其着作《诸蕃志》中记载大食国的马“用铁为鞋”,觉得很新奇,说明直到南宋还不怎么流行马掌。的确,从秦汉到唐宋,中原地区都没有发现过马掌。不过,在相对偏远的东北地区,却有所发现,而且时代还不晚。考古工作者在东北三省着名的高句丽好太王陵中发现高句丽时代的蹄铁,其时代为公元3-6世纪。是的,该墓年代确切,为公元414年。为何在东北这么早就出现了蹄铁,但是在随后的漫长时间里,在广大中原以及南方地区反而没有了呢?据研究,一个可能的原因是,这可能跟当地多山的自然环境有关。高句丽的政治核心地区就是各种山城,周围多山,在这些地区骑马,更需要保护马蹄,以及加强马蹄的防滑性,所以蹄铁应运而生。但是在中原地区,自然环境相对好一些,即便没有蹄铁,凑合凑合也能用,因而长时间没有出现。
但是,我来了,来到这个缺马的大宋,我得让马掌提前面世,确保仅有的战马服役时间能更长一些。
我还告诉李应、杜兴:军械作坊只是个雏形,随着研究发展,还会增减、合并、拆分。并建议重点使用耶律火、完颜烈、李威、张怒等老年工匠,建议李应任军械司司长,杜兴任军械司总管事,耶律火、完颜烈、李威、张怒任军械司总工程师。下设神弩作、甲胄作、旗帐作、刀枪作、战车作、抛石作、守城作、攻城作、猛火油(石油)作、火药作、火器作、火枪作、闪电作、毒战作、马军作等。每一作设官事1人、工程师1人。每一作还应根据研究制作对象不同,分为不同车间,每个车间设车间长1人,设计师5人,制造师20人,均由老年工匠担任。一千多名青壮年工匠暂不参加工作,先予以培训再根据兴趣、特长、培训、考核情况,安排不同工种、车间。军械司还下辖一个军械学院,李应兼任军械学院院长,耶律火、完颜烈、李威、张怒任副院长,挑选有设计、改进兵器经历的老年工匠30人任军械学院教授兼研究员,专门研究和培训招来的一千多名青壮年工匠。在培训中发现并推荐上报优秀人才,供我们量才使用。
然后,叫杜兴、耶律火、完颜烈、李威、张怒等人根据各作坊作长的要求审核设备采购计划,上报李应终审签字,安排采购。
然后,我叫过禁军军校王琦,叫他安排人手换班值守,院内每人配备一个神臂弓,院外再派人便衣暗哨,不得有误。禁军军校王琦领命而去。
然后,斥候军首领诸葛英前来上报调查结果,有五名工匠户籍地址与事实不符,甚至原籍查无此人。于是,叫侍卫持我令牌,叫皇城司派人抓人,至于审讯结果如何,就不是我李铁牛的事了。再然后,就是李应、杜兴、耶律火、完颜烈、李威、张怒等人的事了。我只能静待花开了。
(https://www.xqianqian.cc/3404/3404365/11111049.html)
1秒记住千千小说:www.xqianqian.cc。手机版阅读网址:m.xqianqian.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