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小说 > 金句制造机,我一手打造最强电台 > 第188章 应制诗与青苔

第188章 应制诗与青苔


“742年,唐玄宗亲手结束了长达三十年的开元盛世,将年号改为天宝。

  一般认为,这是唐玄宗自认为可以放心做太平天子的标志,也正式宣告这位英明了半世的大唐天子,进入到了贪图享乐,懈怠朝政的危险时期。

  也就是在同一年,王维出山,担任左补阙之职,这个职位是做什么的呢?讽刺的是,这是一个专门讽谏规劝皇帝的岗位。

  上有所好,下必其焉。

  由此也诞生了专门为讨好皇帝而作的应制诗,这种诗作几乎全是歌功颂德的内容,事实证明,即便是再出色的诗人,在这种限定条件下,也很难写出什么让人惊艳的作品。

  王维也不例外。

  他在应制诗这种题材里的巅峰之作,应当是《奉和圣制从蓬莱向兴庆阁道中留春雨中春望之作应制》,之所以试题会这么长,原因就在于原作是唐玄宗写的《从蓬莱向兴庆阁道中留春雨中春望》,从这两个诗名,大家应当就能明白何为应制诗了。

  渭水自萦秦塞曲,黄山旧绕汉宫斜。

  銮舆迥出千门柳,阁道回看上苑花。

  云里帝城双凤阙,雨中春树万人家。

  为乘阳气行时令,不是宸游玩物华。

  和王维过往与以后的那些诗作相比,这首诗作在灵气上也也是有所欠缺,它只取得了两个小小的成就。

  第一,唐玄宗的原作《从蓬莱向兴庆阁道中留春雨中春望》已经失传,无人知晓其内容,但王维这首奉合而作的应制诗,却流传了下来。

  第二,这是唯一一首入选《唐诗三百首》的应制诗,独一无二。

  在诗里,王维不是绕着唐玄宗打转,而是巧妙地写他在阁道上的望中所见,由此也就跳出了应制诗难以摆脱的狭窄内容和陈词滥调等通病。

  除此之外,王维身为一名杰出画家的眼光与构思,也在这首诗里得到了展现。

  远处山水形胜、近处宫殿园林,以及云雾里的双凤阙和烟雨中的万人家放在同一幅图画中去想象,那就是帝都之春的一幅长轴画卷了。

  王维巧妙地利用阁道登高望远的特点,把视野从宫中荡开去,让格局狭窄且流于肉麻吹捧的应制诗平添几分大气。

  或许这就是一名天才诗人化腐朽为神奇的能力吧?

  难怪有人是如此评价王维这首诗的:结意寓规于颂,臣子立言,方为得体。应制诗应以此篇为第一。

  从唐玄宗天宝元年到天宝九年,对王维来说,是一个影响后世人对他评价的年份。

  一来唐玄宗开始变得骄奢淫逸,自傲自大,听不进劝谏之言,而王维作为言官,却只进奉讨好谄媚之语,似乎和人们心目中的道德清官差距颇大。

  二来那是奸相李林甫大权独揽的阶段,王维和李林甫之间,似乎也能保持相安无事,甚至还有些交情。

  如此一来,等李林甫遭到清算之后,人们再反过头来评价这段历史,就自然会对这几年平安顺畅的王维,多有微词。

  然而,事实上,根据史书记载,王维除了应制诗外,几乎没有任何其他与唐玄宗君臣之间的故事流传,从舞黄狮子一案与唐玄宗信奉道教这两个事实,也可推论,王维和玄宗之间,并没有太亲密无间的关系。

  相反,可能玄宗对王维这个人,也算不上太多的欣赏与喜欢。

  李林甫呢?

  王维确实也给李林甫写过恭维附和的诗作,其中不乏有一些肉麻之语。

  司谏方无阙,陈诗且未工。长吟吉甫颂,朝夕仰清风。

  大意是说,我担任左补阙的司谏之职,朝政却无阙可补。献上我的诗文,只觉得还不够水准。我只能吟咏您的诗作,朝夕仰慕,如沐清风。

  的确,一般人读这种词句,都会下意识把诗人和献媚的小人形象联系在一起,甚至不愿相信这是妙年洁白,风姿都美的王维所写。

  但这就是事实,也是历史人物的复杂多面性。

  然而,世人卑躬屈膝,阿谀奉承,皆有所图,王维又是在李林甫身上图的是什么呢?

  名气?他早已不缺,即便不入仕途,也是公卿权贵的府上常驻宾客,诗画之名传扬天下。

  仕途?可王维的仕途一步一个脚印,也没见受到额外的关照和提拔。

  唐代盛行干谒之风,向皇帝献赋求官的士人很多,甚至不乏许多名垂青史的大诗人、大文豪。

  李白说自己遍干诸侯,弹剑作歌奏苦声,曳裾王门不称情。

  杜甫说自己骑驴十三载,旅食京华春。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相比李杜而言,《王维集》中看不到献给皇帝的辞赋,干谒诗也只给张九龄写过。

  再说回李林甫此人,他最着名的典故,就是成语‘口蜜腹剑’的主人翁了。

  《资治通鉴》记载说,当时人评价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剑”

  李林甫这人性格缜密,城府极深,还有多疑的毛病,对谁都不信任,也从不把自己的爱憎显露在脸上。

  朝野之士惧怕他的权力权势,见了他只敢侧目而视。

  可见这是一个心狠手辣,让人多看一眼都会感到胆寒心颤的狠角色。

  而王维呢?

  他刚入仕途就因为舞黄狮子案而被贬官济州,后来也是多次退隐终南山上,可见他本来就不是一个激烈抗争的人,再加上笃信佛教,不与人争,半仕半隐,心在山水。

  对李林甫这种权力欲极强的人而言,王维一方面名气极大,另一方面又不醉心于官场权力,对自己的宰相之位构不成直接竞争威胁,因此不去招惹王维也就顺理成章了。

  王维写诗赞扬李林甫,到李林甫的府邸作画,与其说是权力欲望的驱使,不如说是明哲保身,毕竟王维出身名门望族,从小接受精英教育培养,对于权谋宫斗之术,不会感到陌生。

  从另一个角度,也能看出王维还是很有底线的。

  天宝十二载,当李林甫死后被清算时,王维却还能够安然无恙,并且官升一级,担任吏部郎中。

  以王维当时在天下的名气,若他真的选择和李林甫同流合污,此时只怕早就被狠狠地清算,以儆效尤了!

  和年轻时意气风发,鞭挞秦始皇陵的锋芒毕露相比,这时的王维似乎很是让人感到陌生。

  但这就是人生之中切切实实会发生的改变。

  《旧唐书》记载,王维‘在京师,日饭十数名僧,以玄谈为乐。斋中无所有,唯茶铛、药臼、经案、绳床而已。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

  从这段描写也能看出,王维好像已经放弃了凡尘俗世的所有贪欲,包括物质上的享受,也包括政治上的野心。做到了传说中的六根清净,大隐隐于市。

  或许正是因为看清了唐玄宗的骄奢淫逸和李林甫的专横弄权,整个王朝已不可避免地滑向衰败深渊,王维才会选择这种超然物外的处世原则吧?

  从过去种种被贬谪的经历,让他明白,自己并非是一个能在权力斗争场上生存下来的强者,于是只能心向佛门,通过打坐与诵经,来缓解内心的焦躁和不安。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王维又和我们绝大多数普通人,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只是一个懂得趋吉避祸的动物,仅此而已。

  王维终生都是半仕半隐,隐居之地主要集中在终南山和辋川。

  从长安城东南角的曲江芙蓉苑,往东南方向走三十多公里进入蓝田县,由此再往东南走三十多公里,进入秦岭北麓的一片山间谷地,此地便是辋川。

  它位于秦岭北麓,这里青山迤逦不断,峰峦起伏有致,还有一条叫作辋水的溪流,在山涧谷底蜿蜒流淌,长年不断,给山石草木带来了灵秀之气。

  属实是一处钟灵毓秀之地。

  王维有很多的山水田园诗,都写于辋川别院之中。

  这些诗作大多是闲适、安详、自由自在的,充满了田园之乐。

  但也不乏有个别衰飒凋零的意象。

  比如这首《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寒山、秋水、暮蝉、落日、孤烟,看到这些意象,大家第一时间在脑海里浮现的是什么?

  如果听过我在《深夜巷话》里关于诗词之美那期节目,应该能明白,古诗中大凡出现这样一些意象,往往就染上了愁苦悲凉的色彩,流露出孤独失意的情绪。

  但王维又一次在不动声色的笔墨中别出心裁,反弹琵琶,传达了截然相反的一种意趣。

  他写自己每天都在辋川徜徉于山水之中,最能感受到季节的变化。

  写下这首诗的时候,辋川的山野已经显得寂静冷落了,山的颜色也从青翠变成了暗色调的苍翠。

  辋川的流水也跟夏天不一样了,变成了秋水,一天一天地缓慢下来。

  秋意渐渐深了,水瘦山寒,人的心境是否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和季节的更替,变得黯淡萧瑟呢?

  乍一看似乎真有此意。倚杖和柴门容易让人想到一幅老者孤独拄着拐杖守在柴门前的凄凉画面。

  暮蝉更容易让人起悲凉之意。

  东汉《吴越春秋》里就说:夫秋蝉登高树,饮清露,随风?挠,长吟悲鸣,自以为安。

  唐诗里出现蝉声,大都带着哀伤,蝉声本就悲凉,何况是秋蝉、暮蝉呢。

  但王维眼中看到的是什么呢?

  渡口在水边,远远望去,水面上只剩下一轮落日,水之平面和落日之圆构成一幅立体的画面,村落上空,一缕孤烟袅袅上升,画面顿时就变得鲜活了起来。

  由此可见,同样是寒山、秋水、暮蝉、落日等意象,和大多数诗人描绘的苍凉落寞之情不同,这些象征悲凉的意象,在王维笔下,却只是平静。

  或许,这就是王维隐居心境的一种表现吧。

  他不愿自己像这座辋川别业前任的主人宋之问一样,到处攀附权贵,卷入朝廷和皇室之间的政治斗争,最后落得被贬身亡异地的悲凉下场。

  因此王维的诗中,并未出现过宋之问的身影,反而是一些古之贤者,以及许多志趣相投的朋友,凡客出现在他于辋川别业里写下的诗中。

  辋川别业就是王维心目中的桃花源,他有多爱这个地方呢?

  从王维留下的这首《辋川集》里也许可以窥见一斑。

  辋川别业有二十景,王维和他的好友裴迪各赋五绝一首,总共四十首。

  王维作序说:余别业在辋川山谷,其游止有孟城坳、华子冈、文杏馆、斤竹岭、鹿柴、木兰柴、茱萸泮、宫槐陌、临湖亭、南垞、欹湖、柳浪、栾家濑、金屑泉、白石滩、北垞、竹里馆、辛夷坞、漆园、椒园等,与裴迪闲暇,各赋绝句云尔。

  竟是给自家辋川别业的每一处景观都写了一首绝句,要用两个字来形容的话,只能是——

  奢侈!

  不过可惜的是,辋川别业的美景随着王朝和时代的更替,后人已经无从亲眼窥见,只能从王维的诗作里面,凭借‘诗中有画’的技艺去脑海里畅想一番。

  比如第五景《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空旷的山野里万籁俱静,因此人的说话声反而显得愈发清晰可闻,但这响在山中的人声,却更让人感到静寂,反衬其‘空’,其无声,这是极为高明的创作手法。

  傍晚的深林是幽暗的,夕阳的光照斜斜映入,一缕一缕透‘入’林中,画面美不胜收。

  青苔往往长在阴暗潮湿的地方,不易被人察觉,唯有残阳余晖能够照映出此物,若非诗人修禅静谧的心境,绝难捕捉到这种微妙的细节之处。

  他把空寂幽静写到了极致!

  王维这种风格的诗作影响大到什么程度呢?

  去看岛国的园林,大凡是禅宗庭院,就总少不了翠绿色的苔藓景观。

  青苔与世无争,甘于空寂幽静,好像天生就具备禅意佛趣,实际上,都是得益于王维的诗文啊!”


  (https://www.xqianqian.cc/3330/3330018/11110956.html)


1秒记住千千小说:www.xqianqian.cc。手机版阅读网址:m.xqianqian.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