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回 打的什么仗
次日一早,正埋锅造饭时,吴太守被士兵抬了过来,扶起又讲了些话,许是受伤,讲的连昨天的士官都不如。无风心想:“就是有个好稿子,也会被这样的领导念废。婉儿的夫君水平不行呀,都当太守了不应该是这个水平呀。”
太守讲完就要被抬走,无风忙上前去,士兵一把拦住,喝叱道:“闲杂人等,不得近前”。眼看太守走远,无风高喊道:“太守,你们误会了,我是送婉儿过来的,不是罪犯,能不能给牢头说一下,放了我。”太守连头也没回,就这样被抬走了。无风暗骂:“忘恩负义的东西,啥素质”。随着人群亦步亦趋打饭,吃了啥都记不起,正吃着猛然想到:“情况不对,再有天大的事,男人听到别人叫他婆姨的名字,也会回头的,而太守居然听到婉儿名字,没有任何反应,不应该呀。”正纳闷间,天空中飞来一个磨盘大的石块,砸在地上,直砸的尘土飞扬,众人目瞪口呆。城上有人高喊,戎狄进攻了,都藏好。看守犯人的士兵一哄而散,转眼不见人影,不知藏哪里去了。众人一愣,四散而去。天空中不时掉下两块大石头,但更多地是向一处刚刚修缮过的城墙砸去,这不是砸人,是往开砸城墙呀。无风沿着城墙根躲到一处石头很难砸到的地方,开口骂道:“这也太现代了吧,都用上抛石机了。”旁边有人接口:“抢我们的,不知怎就会用了。”无风一转头,几个老兵藏在身后。
石头抛完了,下了一阵弩雨,那弩最细的都有胳膊粗,又下了一阵箭雨。身后的几个老兵这才慢慢起身,向城门处走去,一人说:“城门和刚修的城墙怕是保不住了。”一人转头安顿无风,就这待着,不要乱跑,要么死的更快些。身后有盾和弓箭、长枪,拿上防身。
无风不但能拿的都拿上,还穿了甲、戴了头盔,拉了一匹马向城中奔去。身后,撞车撞城门声、搭梯子攻城声、弓箭声、滚石声、兵器撞击声、双方喊杀声不绝于耳,无风管不了那么多,他在现代只是个文职,手无缚鸡之力,干这些武将的事,更别说打仗了,只会帮不了忙,反而添乱。
无风断定城是不会破的,蛮子放弃打马战、打野战的长项,改为打攻城这样的阵地战,攻城守城正是中原人的长项呀,要不是蛮子脑子有问题,就是另有诡计。
迎面一马奔驰而来,喊道:“北门如何?”
“正在激战,太守在哪里”无风问。
“好像回太守府了。”
无风问了路,寻到大门大开的太守府,那院落里人来人往,无风拉住一奔走的仆人问:“太守在哪里?太守夫人在哪里?带我先见太守夫人。
行至一偏院,敲开房门,太守夫人背向门作疯癫状。“难道又犯病了?”无风想,硬着头皮道:“夫人,太守派我来找你。”
太守夫人猛然回头,看向无风。无风轻描淡写地看了一眼,回头对仆人说:“太守吩咐,让所有人暂且躲避,你速去告知。”
见仆人走远,两人同时说道:“太守有问题。”
注:在中国中心主义的天下观中,西戎和东夷、北狄、南蛮合称四夷。“夷”经常是一种蔑称。这个称呼起源于周代,是周王朝用来区分“王母弟甥舅(华夏)”部族和四方“非王母弟甥舅(夷狄)”部族的称呼。
后来居住在汉地的汉民族继承这种思想,认为本族居住在世界的中心,将原居于汉地九州以外的外族统称为夷、夷狄,并以方位来区分外族外国。至晚清,依旧称呼外国为夷。1858年,清朝和英国签订清英《天津条约》,此后中国逐渐用洋人代替夷人一词称呼欧美人。
1、东夷不是单指某一个民族,而是东部地区多个民族的共同称呼。早在夏朝和商朝这一历史阶段,东夷民族主要生活在黄河流域下游地区。到了周朝时,东夷的范围主要指今天的山东、江苏、安徽等部分地区。
2、对于周朝的《礼记》,就存在“南方曰“蛮”,雕题交趾,有不火食者矣”等南蛮相关的记载。在春秋初期,南蛮主要指南方地区的诸侯和部落。但是,伴随着楚国的日益强大,特别是将周边的小国逐步吞并,关于南蛮的称呼更多的集中到了楚国身上。对于南蛮的范围,包含了今天的湖北、湖南、江西、安徽、贵州等部分地区。
3、在秦穆公在位时,西戎地区存在八个强大的国家。至于周幽王统治末期,西戎的军队一度攻破了西周的都城镐京。换而言之,在西周乃至春秋初期,西戎都是周王室的重要威胁。而这一威胁,伴随着秦国数代国君的开疆拓土,而逐渐融合到华夏民族中。
4、北狄来说,虽然在地理位置上和西戎存在一定的区别,但是,在春秋这一历史阶段,戎狄经常是混在一起称呼,不少部落经常兼有戎与狄两种称号。对于中原诸侯国,比如晋国、卫国、燕国等,都曾受到了北狄的威胁,尤其是卫国,一度被北狄灭国,后来在齐桓公的帮助下复国。
(https://www.xqianqian.cc/3300/3300237/11111131.html)
1秒记住千千小说:www.xqianqian.cc。手机版阅读网址:m.xqianqian.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