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回 除夕归来
除夕,午后,长安北门,斜阳下孤零零两个守卫。
一人懒懒道:人该来的都来了,该走的都走了,这个时候应该没人了。兄弟你孤家寡人一个,哪里也是过年。一会帮我照看一下,若果真有人你查紧些,少不了你的好处。我好早些回去跟老婆娃娃过年。明天我俩休息,你到我家吃饺子,可好?
另一人慢慢道:谁说没人了,这不是来了么!查了再回去吧。
二人看时,只见一队人马走来,似商队,又似大户人家回家过年。马上下来一少年,笑着递过路引道:二位哥哥过年好。我们是北州长孙长平都尉派遣来送将士家人年货的,同为行伍,可否行个方便。
要回家的士兵笑道:辛苦、辛苦!还是接过路引,仔细地看了看,果真是北州出具的路引,眉头轻轻皱了皱。片刻后,慢慢踱步明显是拉着货物的马车旁边道:把车上东西让我们看看。小兄弟呀!都是同行,你也知道我们得例行公事。
少年道:都是些北方的牛羊肉之类的东西,决没有什么不可进城的东西。天已不早,我们还要进城挨家挨户送到兄弟们家人手上,二位哥哥可否行个方便,揭起看看?说着看左右无人,贴身上前,拉了两人的手,每人塞了些银两。
二人一边说:小兄弟不错!一边将银两塞回怀里。再没让松开车上的绳子,只掀起破布看了看,果真满满三五车、冻硬的羊肉。又问道:再没其它的吧!
少年道:二位哥哥放心,保证没有。
二人走到五辆马车旁,问道:里面是?
少年道:马车旁边是咱探亲的兵,里面是家眷、侍从,我婆姨路上偶感风寒,着实不方便。
二人道:小兄弟难为我们哥俩了呀!
少年又左右看了看,向马车、货车旁众人示意,看着这些人背过身去,拉了二人的手,说道:难为二位哥哥了。掀了一车帘一角,果然坐着一少女。
二人急忙道:小兄弟,实在对不住!没问题了,你们回家过年吧!
看着这一队车马离去,要回家士兵难掩兴奋道:哥哥我也回去喽,这回能过个肥年了!明天记着来,我俩喝两杯!
另一个道:好。老哥,你说这些不会是长官安顿的那些人吗?
要回家士兵道:很明显不是么。又没什么好处。管他呢,关门,有啥事叫城头上的兄弟照应一下。
最后一拨人进城后,除夕这天的长安城门紧闭,城外空无一人,荒凉至极。城内张灯结彩,家家户户贴对联、挂灯笼,一派过年喜庆气氛。街上极少有人走动,有人也是来去匆匆,手里提着东西,面带喜色,倒是诧异这会怎还有一长队车马。
忽车队一马车上,一貌美女子掀起帘子,问进城时与士兵打交道的那个少年:布前,能不能让再快些!
没等少年作答。车里一男子不紧不慢说道:婉儿,已经到了,快慢不在这一会上。坐了这么长时间车了,该下去走走路活动活动了,这样对身体好,你走一路病一路,以后一定要加强锻练。几年没回来了,顺便让小雨点看看长安有变化没。
婉儿道:也是。可惜阿塔娜、依敏没来,实在有些对不住。
无风道:我们不先走,怕年前赶不回来了。再说阿塔娜和依敏估计也要回娘家过年。以后有的是机会。
长安街上,年味扑面而来。刚过了临街的那户人家孩童在院子里打闹。紧挨着的这户人家,男人唤婆姨把菜端上来,婆姨说全炒出来再端上来,要么把娃娃们爱的。婉儿难得笑了笑。长时间的焦虑、压抑,人不生病才怪。看着瘦的一风能刮倒的婉儿,无风打趣道:这家人做了鸡,你闻,这是鸡肉味。嗯..这家光景好,做了羊肉。这家正动油锅着了,你看门压的紧紧的,炸糕?丸子是肯定炸着了。这家炖了排骨,这家猪肉熬酸菜......
婉儿摇摇头,心道:明玉姐肯定会说属狗的。但还是脱口而出:就你鼻子尖!
一旁的小雨点一副馋嘴的样子,头点的像拨浪鼓一样:是了、是了,就是、就是。
半夏也凑了过来,每说一个,便使劲翕了两下鼻子:好香呀!看的徐布前忍不住的笑。两人虽已成婚,但毕竟少年心性不改。徐布前要安排无风的起居,半夏也要来看看当归何事,便跟了过来。
一路上说说笑笑,辞别了家在长安的一个夏人团长和几个夏兵。起初这几人还要随无风去,无风说这又不是去打仗,去那么多人干什么。徐布前按无风的意思,给每人发了十两银子、一只羊,安顿好尽量每日在新办的钱庄碰一回面,几人这才高高兴兴回家。
穿过城中心,绕过皇宫不远,进了一条巷子,满眼的高门大户,到了一处犹为冷清的府第,门匾上“知书达礼”四字筋骨硬朗。婉儿的侍女乱琼上前通报,门卫连问三遍:小姐回来了?
乱琼指了指婉儿:认不得我算了,连小姐也认不得了?
门卫才反应过来,指了另一人让快快通传,那人边跑边喊:小姐回来了!小姐回来了!
婉儿等不急,跨步而入,径向府里走去,当归、半夏、辛荑、雪莲、藏红紧跟其后。小雨点拉着无风道:先生随娘亲一起去吧!
无风道:现在进去不合适,你先进去看看情况,我在外面等等。
小雨点这才不舍地撵了上去。徐布前对无风道:先生稍等,我们把东西下了过来寻你。
无风说:我也随你们进去看看。
从侧面西门进去,府内亭台楼阁应有尽有,只是略微有些破败。无风忍不住问带路的仆人:怎会如此破败冷清?
仆人唉了一声。身旁小厮道:小姐出嫁时府里最盛,至小姐出事了,府里遭人非议,没落了。仆人瞪了小厮一眼道:闭嘴,还不快取了银两打赏?小厮大眼瞪小眼,连说:这、这、这...
无风跟徐布前要了两个各装十文钱的布袋,递给两人道:过年了,不成敬意。
两人道:这怎么好意思,我们应该给你们了么。
两女仆经过,一女仆低声道:死了的小姐竟然回来了。
另一女仆说道:小姐这名声,活着回来,还不如死在那边,又不知老爷那脾气。
男仆怒道:赶快忙去,少在这里胡嚼舌头!两女仆看男仆身后东西放了一库房,惊在当地,遂低头匆忙向前厅走去。男仆留众人用饭,无风说过年了,就不打扰了。
出了门,徐布前便问打赏为何如此之少?
无风道:这是根据人的贪欲决定的。人都是得了一钱想十钱。北门你便做的很好,如果门卫念同是行伍之情,或迫于长孙长平之威,是可以不用使钱的。但显然不是,很明显这些或多或少有一定的关系才安排肥差,没关系的怕只有站城墙守城头的份。所以这些人收钱收的惯惯的,即使有长孙的名头也不好使,何况长孙名头怕在这里根本没人买帐。第一次给少些对着了,加上多少念一点情,能过去就过去了。第二次再给,就超出人的预期了,所以他肯定是高兴放行。给门卫是一次性的,多给些无妨。可这些仆人,怕以后会见的不少,第一次给多了,以后标准就降不下来了,一来积少成多受不了,二来再给少些反而不念你好了,反怪你给少了。第一次给少些,他心理预期低,以后次次给、或多给点,就超出他的心理预期了,他会记着你的好的。当然,更大的事有更大的风险,你给的利益必须让他心动,让他觉的冒风险是值得的,他才会办,所以必须一次给到位。
徐布前恍然大悟。
注:1.中国古代兵制,指的是中国古代的兵役制度。主要包括兵农合一制、全民皆兵制、征兵制、军户制、团结兵制、民兵制、募兵制、卫所制等。
兵农合一制。在西周、春秋以前,是寓兵于农的。所谓寓兵于农,就是以农器为兵器。古代兵器是铜做的,农器也是铜做的。兵器都藏在公家,临战才发给,即所谓授甲、授兵。兵器只能供给正式军队用,乡下保卫团一类的兵,是不能给与的。但是,当敌人打过来时,又不能随便拿着个农器就自卫,所以《六韬》中说,教民将某种农器当某种兵器。
全民皆兵制。到战国时期,由于战争规模的扩大和对抗的加剧,开始出现了全民皆兵制。春秋时,各国用兵,最多不过数万。至战国时,却阬降斩级,动以万计。根据《左传·成公二年》记载,齐顷公鞍战败北逃回去的时候的情形可知,其时正式的军队虽败于外,各地方守御之兵仍在。 而《战国策》载苏秦说齐宣王之言,说“韩魏战而胜秦,则兵半折,四竟不守;战而不胜,国以危亡随其后;”可见各地方守御之兵,都已调出去,充作正式军队了,这是战国时兵数骤增的原因。在中国历史上,真正全国皆兵的,怕莫若此时了。所以战国后期,秦楚皆带兵百万,而其他五国军队人数也在30-50万之间。
征兵制。即征招义务兵。征兵制在中国古代广泛存在,几乎各朝都有,比较明显的三代、春秋、战国、秦、汉、三国。西周建立后,正式组织了六军和八师,但六军和八师是平时生产,战时打仗的半常备军。早在西周,诸侯就拥有了一旅(约500人)到三军(约人)的武装,到了春秋又有扩大,但基本和西周差不多。
到了战国,战争规模扩大,达到双方十几万到几十万人参战,战争时间延长,次数频繁且间隔短,加上从奴隶制度向封建制度过渡逐渐完成,原来基本不能作为兵源的奴隶成为农民,成为了兵源,所以大规模的征兵制形成,如秦赵长平之战,秦军将赵军包围在长平,为了取得这一决定性战役的胜利,秦王亲自赶到河内郡,征发所有成年男子支援前线。秦建立以后,秦始皇又征发大量的人力守长城、征河套、岭南等地,过重的兵役是秦王朝灭亡的原因之一。这一时期的征兵在很大程度上还带有临时性,制度化的普遍兵役制度还没有建立。
到了汉代,中央政府基本建立了普及义务兵役制度,但复员制度还不健全,所以有了汉乐府中所说的“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的现象。三国时期由于战争频繁,征兵的数量更大,如曹操曾一次“收青州黄巾百万,择其精壮三十万号为青州兵”,吴国还迫使山越出山为兵,见于史书的就有十几万。
三国以后的各个朝代有的实行军户制,有的实行募兵,但征兵制一直存在,特别是在发生大规模战争时,为满足战争需要,朝廷都为大量征兵,如隋炀帝为征高句丽“在山东增置军府,扫地为兵”;杜甫诗中写到“夜宿石壕村,有吏夜捉人”、“再把中男行”,都说明唐政府为平安史之乱,连老人和十四五岁的少年都不放过。
军户制。所谓军户制,就是把军籍与民籍分开,列入军户籍的人家世世代代要出人当兵,而民户则只纳租调,不用服兵役。中国历史上采用这一制度的大体上是南北朝、隋、唐、明。
军户在多数朝代不用向政府交纳租税,有的朝工还分给军户土地,而他们所要负担的就是兵役。军户制度最大的好处就是兵农合一,平时生产,战时打仗,节省了封建王朝的军费开支,又避免了征兵制增加农民负担及妨碍农业生产。唐朝中前期的强盛,与较好地执行了府兵制(也就是笔者说的军户制)不无关系。
军户的来源很多,有本身为军被指为军户的,有因战争被俘或被掠为军户的,有因犯罪被没入军户的。在各朝称谓也不同,隋唐府兵帛,隋设折冲府、鹰扬府等,唐设六卫,又分左右,各设大将军,为十二位大将军。在明为卫所,全国卫所成百上千,卫所有军田,军队自给自足。抗倭名将戚继光家就是世袭登州卫都指挥佥事。
军户制主要缺点有两个,一是容易废弛,国家一旦长年没有战事,军户就会因为军官奴役、掠夺军户妻女、政府加派杂差等产生逃亡,久之就会变得老弱而不能战,有的军官隐瞒逃亡或绝嗣军户不报,私占其土地。到唐的后期,由于府兵制的破坏,唐政府为可战之兵,只能听认藩镇割据。明代更是如此,中期以后卫所兵不能战,不得不大量募兵,参加东南沿海抗倭的部队就包括广西狼兵、湖北乡兵以及烟兵、漕兵等雇来的募兵,有名的“戚家军”也是募兵。
另一缺点,从北朝开始,府兵中产生的军事贵族势力抬头,而南朝宋、齐、梁、陈都由军事政变建立,唐高祖李渊祖父为西魏八柱国之一,参加瓦岗军的李密也是关陇军事贵族,这一状况到唐代,终于演变为以“安史之乱”为起点的延续到北宋的藩镇割据局面,造成了五代十国的空前分裂,世袭府兵养出了一批难治的骄兵悍将。
团结兵制。在武后时期,地方上出现了团结兵制度。首先在河南、河北道实行,后又扩展到关内道,其大意是挑选丁户殷赡、身体强壮者充任团结兵,免其征赋,平常要练习弓矢。到代宗时更明确地规定,春夏归农,秋冬集合,并由官府发给兵器、资粮。团结兵是地方兵,主要负责地方治安等事务。
民兵制。宋朝王安石变法时实行的兵制。王安石民兵之法,是和保伍之制连带的。他立保甲之法,以十家为一保,设保长。五十家为一大保,设大保长。五百家为一都保,设都保正副。家有两丁的,以其一为保丁。其初日轮若干人儆盗。后乃教以武艺,籍为民兵。
募兵制。宋代的募兵制,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使兵无常将,将无常兵,目的是不再出藩镇割据的局面,而且为了防止人民反抗,在发生灾荒的地方,把灾民募为兵。然而募兵大大加重的宋政府的负担,而且应募的多是泼皮无赖,没有组织纪律性,而灾民为兵又老弱无战斗力,这也就难怪为什么北宋对外战争负多胜少了。到了南宋,情况更坏,军队座食而不能战还侵扰百姓,军官吃空额当本钱做生意,可说是中国历史上武备最废弛的时期了。
元朝的情况又有不同,元朝的军队主力是蒙古、色目军,主要任务就是镇压关内起义,他们长期驻扎繁华大城市,政府靠残酷剥削人民给他们以优厚待遇,结果几十年下来,造成了贵族军官没见过作战,历载他们“以飞杯为飞炮,肉阵为军阵,颂歌为凯歌”,当红巾军起义时,结果还没有开战,蒙古指挥官看到义军人数众多,就高喊“阿扑,阿扑”(快跑,快跑)逃走了。
卫所制。明代的卫所制和元朝的军户制大体相同,兵籍也是可以世袭的。明制:以五千六百人为卫。一千一百十二人为千户所,一百十二人为百户所。什伍之长,历代都即在其什伍之人数内,明朝则在其外。每一百户所,有总旗二人,小旗十人,所以共为一百十二人。卫设都指挥使,隶属于五军都督府。兵的来路有三种:第一种从征,是开国时固有的兵。第二种归附,是敌国兵投降的。第三种谪发,则是刑法上罚令当兵的,俗话谓之“充军”。从征和归附,固然是世代为兵,谪发亦然。身死之后,要调其继承人,继承人绝掉,还要调其亲族去补充的,谓之“句丁”。这明是以元朝的兵籍法为本,而加以补充的。五军都督府,多用明初勋臣的子孙,也是模仿元朝军官世袭之制。
八旗绿营制。清代的兵制前期中期以八旗和绿营为主。清朝驻防的旗兵,和汉人分城而居。清代的汉兵,谓之绿旗,亦称绿营。清代中叶以前的用兵,是外征以八旗为主,内乱以绿营为主的。后来八旗兵逐渐腐败。三藩之乱时,八旗兵已不足用了。而到太平天国时期,绿营兵也已不堪使用。太平天国之后,清军主力又以汉人的湘军、淮军等地方团练为主。
纵观中国古代兵制,征兵、军户、募兵相继出现,又互相渗杂,总的说来,征兵制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不能满足封建国家的需要;军户制,因为兵农合一,不用政府出钱养兵而受推崇较多,但他容易废弛破坏的毛病无法根除;北、南宋的募兵则最为失败,因为花了钱又养不出能战之兵,清朝的募兵制相对成功一些,清代普通百姓几乎没有兵役负担,生产得到发展,人口大量增加,然而募兵制的顽症吃空饷则一直从清延续到新中国成立。
2.钱:大面值钱和大型钱的总称,六朝时称标准大小的五铢钱为大钱;
文:钱币的基本单位名称,一枚小平钱称一文;
贯、吊:一千钱称一贯或一吊;
以上三种单位都是铜钱的单位,“通常是一贯钱。
1两白银=1贯铜钱=1000文铜钱。
唐朝:1两银子≈6000元人民币 1文钱≈6元人民币。一两银子折1000文铜钱,5文铜钱可以买一斗米,也就是说一两银子可以买200斗米。唐代的一斗米约为11.8斤。
明朝:1两银子≈1000元人民币 1文钱≈1元人民币
清朝:1两银子≈200元人民币 1文钱≈0.2元人民币
(https://www.xqianqian.cc/3300/3300237/11111017.html)
1秒记住千千小说:www.xqianqian.cc。手机版阅读网址:m.xqianqian.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