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章


随后李想国也进了种植空间,拿着片镐忙碌起来。

  都是熟悉的操作,先两侧勾土起垄,再在垄台上勾出浅浅的种植沟。

  随后李想国取出那个简易的点葫芦,一边敲打着一边匀速地后退。

  豆子也就均匀地落进下方的种植沟里。

  没有播种机,所以大垄双行这样的技术是没办法操作的。

  不过李想国也不在乎。

  他只买了二斤多点儿的豆种,按照现在的下种量,大概也就能种三分地。

  一垄不到一分地,大概也就四十多平方,差不多能种四垄左右。

  他买的是小粒黄豆,这种黄豆的产量比大粒的黄豆低。

  即便在后世,亩产三百多斤也算得上丰收。

  但是大粒黄豆的高产品种,最高的亩产量已经突破八百斤大关。

  即便如此,却也仍然面临着收购价格不高的问题。

  扣除承包费用、化肥、农机费用什么的,最后的结果可能就是种的大豆越多亏本越多。

  这也是后世为什么除了生产保护区,东北都很少有人再种植黄豆。

  能看到的旱地,几乎是遍地的玉米、玉米,还特么是玉米。

  这空间自己还没收获过,不过介绍说是适合所有生物。

  想必这黄豆的产量,应该比后世使用了复合肥的黄豆产量更高。

  毕竟,国内的农业太过粗放,还做不到因地施肥。

  即便使用复合肥,那最多也就相当于你去品牌店买了件流水线衣服。

  这空间应该能算得上是量体裁衣。

  自己这一茬要是只收获七八十斤黄豆,应该也算挺失败的吧?

  不过即便只有这么多,那也够自己吃到下批黄豆成熟的。

  要是按着这个年代的粮食产量来估计,那产量就更惨不忍睹了。

  一九四八年,渤海区三专署主要农作物平均亩产量分别是:高粱123斤、大豆123斤、谷子164斤、玉米133斤。

  按着这个标准,自己这一茬黄豆能收个三四十斤,都算不错了。

  播完种子,他也只是覆了一薄层土,就取出来张椅子,再把词典从空间取出来看了起来。

  他也不急着种,今天只要把黄豆和绿豆给种好就行了。

  要是有时间就再种点儿玉米,这样劳逸结合着,降低劳动强度,省得把手再磨出泡来。

  那样反倒更耽误时间。

  说起来,豆子应该是最好的食物之一。

  想想那个相声里的段子。

  豆子卖不完就磨成豆浆卖。

  如果豆浆卖不完,就把豆浆做成豆腐脑;

  如果豆腐脑卖不完,就把豆腐脑做成豆腐;

  如果豆腐卖不完,就把豆腐做成干子或者臭豆腐;

  如果干子没卖完,就把干子做成霉干子。

  虽然是个段子,但是也能看出来豆制品做法的广泛。

  除了做豆腐,还能生豆芽、磨豆粉。

  就像《上甘岭》电影里,前线军人吃的炒面。

  其实就是用少量油,然后用面粉和上百分之三十左右的豆粉,再加少许盐小火慢炒做成的。

  某本小说的猪脚抓起来吃了一把,就嫌弃这东西噎人难吃……

  实际上只是他不会吃罢了。

  这么吃,就连奶粉也没好到哪儿去,一样的噎人难吃。

  原本这样的东西,最适合的就是用开水冲泡,做成糊糊来吃。

  那样味道香浓,还好消化吸收。

  不过前线条件有限,外加着明火可能吸引敌军火力,所以前线战士才只能就着雪吃。

  再就是三年灾害期间,凭借医院的水肿病证明,四九城的居民可以购买康复粉(用麦麸、豆粉和砂糖混制)一份。

  除却战争和苦难,黄豆粉更多还是跟美食相关。

  最出名的:驴打滚、打糕、豆粉糍粑……

  实际上万变不离其宗,不过主要还是糯米和黄豆的组合,所差的无非做法和名字的区别。

  就这么种地看书,再吃了顿晚饭。倒也没费多大力气,也算把黄豆给种完了。

  随后他把竹竿后面的空袋子解下来收好,再把装着绿豆的袋子绑上去,重新调整棍子数量和间隙。

  再重复着之前的过程,也把绿豆种了下去。

  实际上李想国忙碌的时候,都觉得自己这绿豆种得有点儿多。

  毕竟这玩意儿他也是买了两斤的种子,不过绿豆的个头儿可是比黄豆小多了。

  按着自己这下种量来看,估计至少也要种上半亩地。

  关键的问题来了。

  要是黄豆也还罢了,这玩意儿等到叶子落了,直接整棵割下来,晒干以后打出来豆子就行。

  绿豆的话,靠着自己手工操作,种这么多其实挺坑的。

  这玩意儿不会一次性一起成熟,枝头还在开花,最早结出的豆荚就已经变黑成熟了。

  成熟的豆荚就得抓紧时间摘下来,要不然等到它干透了,一碰就炸荚,里面的绿豆就落到地上了。

  这样的采摘,隔几天就得来上一次,挺折腾人的。

  对于自己来说,这东西也就只有生豆芽、和做绿豆汤这样的用途。

  至于做绿豆沙或者是做粉丝这些,自己是真的不会啊。

  绿豆产量不算高,就算后世亩产量一般也就两百多斤。

  之所以超市什么的价格不贵,完全是因为现在有缅甸等地产的绿豆。

  缅甸地处热带,绿豆这样的短生长期作物,他们可以实现一年四茬的周期种植。

  种了五垄地,再把黄豆剩下的那点儿地头种完,李想国也停了下来。

  种上这么多,估计也够自己吃几年的。

  实在没必要再给自己找麻烦了。

  剩下的,他也不打算再种,还是回头什么时候生点豆芽算了。

  再吃了一顿饭,出去看时候,发现外界时间也已经晚上七点多钟了。

  他也不由得苦笑,果然这样自己消耗的粮食也得更多了。

  这个点儿睡觉肯定太早了,所以他也干脆再取出一包白马牙玉米种子,也不起垄,直接刨埯种了下去。

  等到玉米成熟,就可以少量地养点儿鸡鸭鹅这些家禽。

  禽蛋自由就指日可待了。

  至于大规模养殖,那还是想多了。

  这年代国内的玉米都是常规种,不说上面的数据,就算高产的,一亩地一般只有两三百斤。

  而同期,欧美的玉米亩产量已经超过千斤。

  后世,国内的玉米小面积亩产量已经破了两千斤,而同期的美国玉米最高亩产量更是高达五千斤以上。

  国内亩产平均甚至只有八百多斤,美国平均亩产则在一千四百斤以上。

  所以,说DNA里面都是种田基因的,不觉得脸红吗?

  其实从上面的对比也能看出来,现代农业和传统农业在产出上面的巨大差异——产量可以达到三五倍的差异。

  (我说的是这个时代,不是后世,后世那种也是现代农业。)

  自己就种这么点儿,算起来也就三四分地的量,品种就这样,又能产多少玉米,能养多少家禽?

  这几种家禽,吃得最少的肯定是鸡。

  但是一只成年鸡,一天都得吃二两饲料,这还是营养配比很好的饲料,纯粹的玉米,那消耗量估计至少也得三四两。

  就算都喂鸡,那也只怕用不多久就都给吃光了。

  没粮食吃,那不是还得收到静止空间,等着下一批粮食产出?

  所以李想国真挺羡慕小说里的猪脚,以及后世养殖走地鸡、卖草鸡蛋、土鸡蛋的老板们。

  随便有个一亩地的空间,又或者包个几十亩地的小山头儿,完全“不喂”饲料,就能养上成千上万只鸡,还能让它们长得膘肥体壮。

  山上的果树还能结出无数果实来。

  自己要是这么干,别说结果了,只怕就连果树的树根都得被饿红眼的鸡给刨出来全吃了。


  (https://www.xqianqian.cc/3277/3277718/11110987.html)


1秒记住千千小说:www.xqianqian.cc。手机版阅读网址:m.xqianqian.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