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小说 > 火红年代:隐居四合院当大佬最新 > 第218章 【京西稻】大丰收

第218章 【京西稻】大丰收


“三大爷!看样子今年会是一个大丰收啊!”刘之野手里拿着一根水稻,轻轻地捻了捻那些饱满的颗粒,脸上洋溢着满满的笑容,说道。

    三大爷刘元海兴奋地道:“嗯!是很不错,估摸着亩产能有五六百斤,这稻田养殖果然肥田啊。记得前民国以前,咱们也种植过水稻,亩产三四百斤就很不错了。”

    刘之野一听也大为高兴地道:“这么说咱这1200多亩水稻,岂不是能有七万斤。”

    三大爷乐呵呵地笑着说:“是啊,交完公粮后,我们每个人还能剩下百十来斤,再加上种植的冬小麦,我们的细粮可以达到人均二百斤的水平。

    再加上一些玉米、地瓜芋头等杂粮,粮食是足够吃的了。”他的话语中充满了满足和喜悦,仿佛已经看到了丰收的景象。

    接着又道:“不过,村里打算把水稻卖掉,换成粗粮或者别的物资,吃的咱们不缺,能吃饱就行,没有必要顿顿吃精粮。”

    刘之野点点头,微笑着问道:“那就交给我处理吧。稻田里养殖的螃蟹和鱼类的收获如何?”

    三大爷接过刘竟斋递给他的香烟,深深地吸了一口,然后说道:“到目前为止,我们一共卖出了五万多斤螃蟹,这个收入已经超过了一万。至于鱼,我们还没有开始卖,打算再养一两年,大一大在说。”

    刘之野听到这里,心里默默地盘算了一下,刘家村的樱桃、西瓜、螃蟹、养殖业再加上水稻,今年比往年多收入了六七万块钱。

    这是个惊人的数字!他们的人均收入竟然增长了大约200元,这可真是令人难以置信的成就!再加上他们平时的额外收入,如采集山野货、编制藤筐等,年人均收入达到了四五百元,妥妥得是京城第一村。

    难怪,附近的适龄青年都想往刘家庄里来,还成愈演愈烈之势。是个人都想来,到了里就是来享福的;刘家庄现在可真的是不缺吃不缺喝,村民小日子过的,就是京城里的一般双职工家庭也比不上。

    而这一切,都是刘之野带来的;村民们心中都有一杆秤,以前是什么日子,现在过的又是什么日子相比之下是人都知道好赖。

    这是谁的功劳,他们心里跟明镜似的;说别的没有用,只有实实在在地好处才是看的见摸着的。

    所以,刘之野在村里的威望无人能及,他的话语具有无可比拟的影响力。

    这次刘之野添了个千金,乡亲们得知后,纷纷送上了礼物。有红皮鸡蛋、打到的猎物、自家下蛋鸡等等,真是五花八门。老宅里堆满了各种礼物,淳朴的乡亲们一片喜气洋洋。

    幸亏刘元海三爷出面制止,帮着退还了回去,再以村民们的名义,送了一只羊给刘之野,就算村民们的心意,他们这才做罢。

    否则就算用卡车来拉,也拉不走这么多的东西。刘之野听闻这件事后非常感动,他的心血果然没有白费。

    乡亲们果然是淳朴的,目前他还没有白眼狼出现。这为他以后的计划实施,奠定了坚实地基础。

    刘之野叉着腰,看向远方,看着忙碌的人们,他说道:“三大爷,村民的好日子是越来越好了,下一步就是在巩固目前的丰硕劳动成果上,再进一步发展。”

    三大爷眼中闪过兴奋的光芒:“请详细说说!”

    刘之野继续说道:“种植水果方面,除了西瓜,咱们还可以考虑种植甜瓜、草莓、西红柿、黄瓜、茄子、辣椒、油麦菜等应季瓜果蔬菜。

    京城作为大城市,非农人口数量庞大,市场消费潜力不可小觑。”

    “我们村四周方圆几十里都是我们的土地,有山有水,种植养殖条件得天独厚。

    虽然地处偏远,实际上搁京城才几十里地,开车一两个小时就到。”

    “限制我们发展的一个是人口不足。虽然我们村有2000多口人,但人数仍然不够多。

    为了实现跨越式的发展,我们需要吸纳附近的闲散劳动力来我们这里工作。

    另一个问题是修路。不仅要修好村里的路,还要拓宽和整修进山的路以及进村的公路。”

    刘元海点点头:“修路没问题,农闲时我们组织村民干。但人口问题,可真不好办!

    从别的村迁移户口到咱们这?一户两户的还好说,多了要是闹出乱子咋办?那可不是闹着玩儿的。”

    刘之野笑着摆摆手对三大爷说:“您可能误会了。我们不是强制迁移户口,只是雇佣别的村民来帮忙。其他村里不会限制社员,农闲时出来打短工吧?”

    三大爷恍然大悟地说道:“别的村子不像咱们这儿忙,一年到头都忙不过来。有些村子里的人农活忙完了,就闲五脊六兽的,四处闲逛。倒不如让他们出来打零工赚钱,还少些是非。”

    刘之野笑着道:“就是这么个理儿,也适当的对附近的村子拉扯一把,免得他们眼红之下,再闹出个什么事端来。”

    三大爷赞同地点头道:“确实如此!别人都在过苦日子,只有咱们小日子过得有滋有味的,确实让人眼红。不瞒你说,我曾几次去公社开会,有人就说风凉话了。”

    “幸亏藤书记明智,没有听信他们的胡言乱语,当即呵斥了一些人,提醒他们有本事也去带领社员们脱贫致富,没本事就不要眼红别人。

    但是事后,藤书记还是找到了我,委婉地说了句,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我也理解他的意思,他是在建议我们如果有好的致富方法,不妨分享给其他村子,大家一起共同致富。

    然而,我要说的是,我们村的模式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每个村子都有自己独特的情况和资源,需要因地制宜地寻找适合的发展道路。

    你说是不是?”

    刘之野赞赏地看着三大爷,这位村高官的能力和见识,连一些公社书记都望尘莫及。能够让刘家庄有这样一位领头人,无疑是村民们的幸运。

    他沉思片刻后提议:“您的说的是,我赞同。但我可以给您出一个点子,既能减轻其他村子的困境,又能平息一些人的无端指责。”

    三大爷闻言,立即说道:“快说说什么法子?”

    刘之野指着眼前的稻田,简洁地说道:“咱们MTG的水资源还是不错的,种植水稻完全没问题。附近的村子也都有水,大家可以试着种植这【京西稻】。”

    三大爷闻言道:“就是种植这水稻,这有什么说法吗?”

    刘之野笑着道:“三大爷,咱们种植的这可不是一般的水稻。它叫【京西稻】比一般的水稻可好好多了。”

    他继续说道:“虽然我们的地方位于北方,但种植水稻的历史却十分悠久。

    相传,在曹魏时期,京城西部地区就开始建渠种稻。在三国时期,魏齐王曹芳嘉平二年,刘靖在漯河上拦水修坝,建造了车厢渠,‘灌溉蓟南北,三更种稻,边民皆受益’。那时,这里的百姓就开始利用车厢渠种植水稻了。

    在元代,水利学家郭守敬成功开通了通惠河,为京城地区的水源提供了强大的保障,使得水稻种植得以大规模展开。运河两岸的农民开始大面积种植水稻,稻米产量逐年提升。

    后来,满清康熙皇帝发现了一种早熟的水稻品种。这种水稻色泽微红,气味香甜,口感丰腴。稻种产自康熙皇帝自种的御田,而它也是康熙皇帝亲自发现和选育出来的。因此,人们称它为“御稻米”。

    也就是发展到今天的“京西稻”,就是教员同志吃了这种稻米都说它好。

    前几年,教员同志在读《红楼梦》时,看到写贾府的庄头乌进孝进贾府交租,常用米千余石,而专供贾母享用的“御田胭脂米”只有“二石”,这引起了他的关注。

    他令农业部查询了“御田胭脂米”的产地,得知其产自京西。他发现京西稻就是书中所谓的“御田胭脂米”。为了满足政府招待国际友人的需求,他希望粮食部门能够收购一些这种米。”

    三大爷听到教员同志的赞扬,不禁惊讶地问道:“嚯!原来你让我们种植的水稻这么有来头啊!既然教员同志都说好,那肯定是个好东西!”

    刘之野笑着点头说:“这稻子在京西地区才种了一两万亩,产量不多,需求却大,一般的领导干部都吃不上。前景确实非常可观,值得推广。”

    (本章完)


  (https://www.xqianqian.cc/3263/3263062/11110926.html)


1秒记住千千小说:www.xqianqian.cc。手机版阅读网址:m.xqianqian.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