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小说 > 大唐农圣免费阅读 > 第662章 调整种植结构

第662章 调整种植结构


  当李恪把孙享福当年在九垸县的那一拨神操作细细的分析给众人听,又将自己想到的计划,向长孙无忌全盘托出的时候,几人才恍然大悟,原来,世间还有如此的操作手法,难怪当年孙享福只是拿着几百万贯从荆襄本土几个家族罚没来的钱财,就敢开启这种大工程呢!原来,人家从头到尾,根本没有花出去多少钱。

  想想自己这两年在荆州花了朝廷几千万贯出去,长孙无忌一阵惭愧,道,“正明为何不早些将个中道理与老夫说明,这样,朝廷一定能够省下很多钱财的。”

  孙享福笑着摇了摇头道,“朝廷需要那么多钱财干嘛?把它花出来,加快各方面建设,让有需要的百姓们将它赚走,才是正理,难道长孙总管忘了我此前讲的,民富了,国自然就富了的道理么?”

  长孙无忌闻言哑然,确实,大唐从贞观三年大改革开始,给百姓的政策,可以说是一年比一年好,然而,朝廷的税收结余,却也是从那一年开始,节节攀高,今年,甚至达到了五千万贯,比贞观元年多了将近二十倍,这简直可以用‘神奇’两个字来形容。

  而朝廷在整个过程中做的所有事情,归结起来讲,其实就是两个字,‘富民’。

  “原来,朝廷,应该将收上来的税收花出去,惠及平民才是真理。”长孙无忌和李恪几人一副受教的样子点头道。

  “是这么个理,朝廷通过这样不断征税,花钱的手段,引导百姓不断完善国家的基础建设,使国内所有地方都变成更加舒适,更加适宜居住的地方,就是在为国家长治久安打根基。

  所以啊!一个国家,怎么花钱,是个相当有学问的事情,须得集思广益来研究,类似能够给国家长治久安带来好处的事情,不要怕花钱,有时候,甚至贷款都可以做,只要有了完备的基础建设,所有的劳动力产出都会变的更高效,而产出多了,怎么样也不会穷的。”

  “正明果有成为万民之师的才能,此番话说的老夫也是受益匪浅。”长孙无忌再度给孙享福拱手行了一礼道。

  然之后,他又想起了自己此来的另一个目的,开口问道,“现在,各地奏报,想要退还田地给朝廷的百姓有很多,只怕全国至少会空出两三千万亩的上好田地,就这么让这些田空着,着实可惜,正明,可有好的建议?”

  “人力不够,种不过来,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百姓们之所以要退田,自然是因为种这些田不能给他们带来收益,却会带来劳动负担,这除了需要引进更多的劳动力补足之外,还要调整种植结构。”

  在古代,人口,劳动力,就是财富的一切根源,在工业机械不发达的时代,不管什么事情,都需要人力去实实在在的完成,才能创造出成果,所以,朝堂之上,目前几乎没有谁反对将外族百姓迁到大唐本土来贡献劳动力的策略,当然,这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大唐朝廷,本身就带着一半的胡人血统,目前根本不存在太过歧视外族的情况。

  而真正需要注意的,是不能让那些思想觉悟不高的外族人掌权,因为,他们对这个国家的归属感不强,汉文化,还没有深入到他们的骨髓里。

  长孙无忌既然开口问了,自然是要把问题整个问明白的,再度开口道,“这个引进劳动力,老夫知道,无非是大举迁外族百姓来我大唐本土而已,可是,具体如何调整种植结构,才能让老百姓愿意种更多的田呢?”

  长孙无忌也算是问到了点子上,这个时代,大唐根本无法从外国进口粮食或其它任何农作物,所以,长久的来看,还是需要让百姓们愿意种田才好,于是,他答道,“当然是要让种田变的更加轻松,变的让百姓们能够赚到收益。”

  这个时期没有受到多少文化教育的百姓们,普遍智慧都不高,可他们并不傻,也会做一些比较,当自己累死累活的种一百多亩地,还没有别人轻轻松松一天做几个时辰的工,赚的钱多的时候,他们也会想着改变。

  要知道,种田是看天吃饭,其实也承担了很大的风险,收成并不算稳定,一旦有别的更加好的出路,他们自然懂得趋利避害,后世的全民打工潮,就是这么出现的。

  “让种田变的更加轻松?能赚到更多的钱?”长孙无忌不是很能理解孙享福的话,疑惑的道。

  “打个比方,种水稻,初期就需要犁,耙,沥肥,施肥,泡种,育苗,移植,除草,除虫害,控制稻田的水位,中期还需要拉花,追肥,甚至是施药除虫,后期的打收割,打谷,屯仓等,也有很多工作需要做。尤其是当种植的田地面积大了之后,光是在田里清理一遍稗草,就需要他们顶着太阳,在稀泥里劳动几天的时间,您可能不知道,容易伴生在水稻田里的杂草,可是有十几种之多,除了一茬,很快,又有另一茬长起来。所以,百姓们种植水稻田,是十分辛苦的。”

  孙享福讲到这里,在实验田这边种过两年半,总共五季水稻的李恪,李元景,李元昌三人,深有同感,甚至是心有余悸。

  可以说,这两年多时间,他们最恨的就是这些杂草了,当然,也恨逼着他们下田清理杂草的人,现在,他们已经到了在密密麻麻的秧苗里看一眼就能认出这些杂草的地步,而且,一旦在田地里见到这些杂草,就会不由自主的想将其连根拔除,今年下季他们在治下的田地里巡视的时候,亲自在田间拔杂草的情景,可是把当地的百姓感动坏了。

  从小生长在北方,从来没有种过水稻的长孙无忌,虽然没有切身体会,但也知道,肯定是不容易的,因为,垸田区的百姓,在春耕到秋收期间里,基本不会停歇。

  而即便如此,每户也只是种二十五亩,如果有余力的话,他们肯定会想多种一些的,毕竟这些田地产量这么高。

  不过,九垸县现在已经在统计百姓们的意见,准备逐步减少每户百姓的水稻田地了,明年,会先降到每户只种植二十亩的地步,如果百姓仍然太劳累,可能还会再降,按照孙享福的建议,一户百姓,种植十亩以内,才是合理的。

  孙享福又接着道,“而关中的百姓,种植小麦,就相对要轻松的多,他们只需要整田施肥之后,将种子播下去,然后,等着收割就好,风调雨顺时,多收一些,旱涝年景,少收一些。这样,他们一户百姓能将八十亩小麦田,勉强的种的下来。

  这两种作物的特性不同,需要投入的劳动力也不同,而还有比这些作物更省心,且经济价值不输给这两种作物的,比如油菜花,它几乎是最容易栽培的大田农作物之一,只需要在休耕期的水稻田撒下油菜籽,四十天左右之后,稻田里将会开满油菜花,而且,它的稳定性特别高,因为,很少有冬季没有雪,春上完全没有雨水的年景出现,只要种,产量就有一定的保障。

  农户们如果光是种油菜花这种作物,一户人家别说是八十亩,八百亩都能种,反正就是合家上阵,往田里撒籽就行了,大不了收割的时候,花点钱请几个帮工就好。

  此前,为了让一些家里劳力不够的百姓轻松一些,我就建议他们种植一季水稻之后,种植一季油菜,现在,家家户户都开始吃炒菜,菜籽油在市场上的销路不愁,产出收益可还大过粮食许多。”

  孙享福说到这里,长孙无忌等人已经露出了了然的神色,接话道,“你的意思是,让百姓种植更多这种不太费劳动力,又能赚到钱的农作物?可是,咱们也不能全部都一股脑的种油菜啊!”

  孙享福点了点头接话道,“当然不能,所以,咱们要开发更多的简单易种,又经济的农作物给百姓种,比如种花田,种药田,种茶树,种果树等等等等,还有未来海外探索船队可能带回来的很多新兴作物,都要向百姓们推广,让他们种起地来轻松,也能够赚到钱。”

  “嗯,老夫现在算是懂得你所说的这个调整种植结构的意思了,让能够种植高产水稻的百姓,负责粮食的种植,给所有百姓提供主食方面的需求,让那些没有条件像垸田地区这样种植高产水稻的百姓,种植其它轻松好种的作物,满足大家其它方面的需求,回头,老夫便给陛下上个折子,好好说道说道这个事情,如果咱们大唐产的各种农作物能够丰富起来,那么也不会因为某一两种特别稀缺,而导致高价,百姓们享用不起的情况。对了,你刚才提到的海外新兴作物,在海外,难道也有不同与我大唐现有的主要粮食?”

  孙享福点了点头,“这个是肯定的,光是我中原之地,便有黍,稷,秫,稻,麻,大小豆,大小麦,等九种粮食作物,海外偌大的地方,难道还没有几种有别于我大唐的粮食?”

  听孙享福这么一说,长孙无忌倒是觉得很有可能,道,“若是能有一些,比水稻和小麦种植还要简便,又高产的粮食,那就太好了。”

  有当然是有的,土豆,红薯,玉米,那一样作物的种植都不是很难,产量,也高于米麦,然而,就像九谷一样,汉朝后期,其实就基本简化成了五谷,因为其中有几种,它太不好吃了,种植的人少了,就不能称之为主粮了。

  到了大唐现在,所有的谷类又被大米小麦两样击败,除非是北方实在不好种植小麦稻谷的地方,才种一定量的糜子,蜀黍,高粱,燕麦之类的,种出来之后,也通常是酿酒和喂牲畜,真正用作百姓食用的主粮,其实已经只剩下米面两种了,因为大米和白面的口感,是各种谷物中最好的,这也是为什么,西域番邦之人到了大唐,就会自然感觉到舒服的原因,光是吃食上面的享受,就是他们本国无法比例的。

  不过,孙享福现在不能说破这些,他一个大唐本土生长的人,要是在没有出过远海的情况下,对于海外之物了如指掌,那就会让人奇怪了,于是开口道,“如果他们在海上的行程顺利的话,现在,或许已经找到了一些海外作物,开始返航了,我对他们的要求是尽量赶在明年运动大会开始之前回来。”

  长孙无忌感叹道,“正明似乎对海外之行信心满满啊!”

  孙享福眼神很是坚定的道,“海外之地,可并非是什么生命禁区,其实,前前后后,我们从研究海船,摸索各种航海技术,到他们出发,做了六七年的准备,几乎所有的方面都想到了,没有什么失败的理由。”


  (https://www.xqianqian.cc/2638/2638711/411155525.html)


1秒记住千千小说:www.xqianqian.cc。手机版阅读网址:m.xqianqian.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