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小说 > 大唐农圣免费阅读 > 第359章 背锅者萧瑀

第359章 背锅者萧瑀


  作为一个后世人,孙享福太知道科举对于古代的影响了,好的,坏的,都有,它给了所有读书人希望,然而,却因为它的鼎盛,让这个民族丢失了很多东西。

  汉唐的武风,正是因为科举的盛行,让读书人彻底的统治了这个民族,最后导致的结果就是,宋被元灭,明被清灭,让蛮夷统治了这个本应该雄霸于世的民族,让本应该快速的发展,进步的华夏文明,出现了短暂倒退。

  根子的问题是什么?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说白了就是利益。

  读了书,考了功名,就能做人上人,其它一切皆为下品,那大家还不死命的专研这玩意?

  在孙享福看来,并不是这些古代人所钻研的儒家学说有多毒害人,毕竟,真正做到了儒学里面所提倡的正确思想的人,差不多都是对古代国家有积极作用的人。

  毒点就在,科举,它只是让会读书的人做了人上人。

  而会读书的人,却未必是会做事的人,而国家最需要的,却是会做事的人。

  在这个地方官能主导地方上大多数事情的时代,一个会做事的主官和一个只会读书,不会做事的主官当政,起到的效果是天差地别的。

  孙享福认为,科举的目的既然是为了朝廷选官,那就应该选国家需要的官。

  会做事,也不能体会在脑袋里有多少策略上,赵括这样纸上谈兵的人,要是当了政,只会误国。

  而古代读书人的实干能力往往都较差,因为他们为了读好书,放弃了很多其它方面的知识,五谷不分的都大有人在,你指望他们能带领百姓,发展民生?

  就像后世刚出校门的学生一样,只学了一套理论知识,大多数人在生活上还需要父母照顾,你直接让他当一个大公司的领导,这能行吗?

  结果基本都是搞乱了这家公司,而套用在古代,就是这些书呆子会害惨了一地的百姓。

  所以,孙享福首先就要改变的就是科举的模式,只把它当做一个读书人获取学政实习的入门考试,这就比较符合国家的需求了。

  后世的精英社会里,各个企业,政府部门最喜欢用什么样的人?

  答案是在实习工作中,表现较好的大学实行生。

  这些表现较好的实习生基本都已经有了胜任工作的能力,而且非常具备可调教性,适应能力强。

  贞观朝实行的首届科举,会对今后整个大唐国运造成影响,最好在一开始,就建立一个良好的制度,设定一个好的方向。

  所以,汉朝玩脱了,导致世家门阀丛生的举孝廉制度,隋朝玩脱了,导致世家门阀把持朝堂的假科举制度,孙享福都不能用。

  “萧相可是觉得,只要是读书人,就都能当好官?”

  “这”

  萧语塞,这个问题其实根本无法回答,当官,和当好官,根本没有什么很好的界定标准。

  “所以,为了尽可能的保证朝廷能获得更多能做事,会做事的好官,下官跟陛下商议过后,决定按照朝廷的需求取士,而且取士并非直接让他们当官,只是给他们一个文凭,凭这个文凭,他们可以去到朝廷各个需要人手的部门学政实习。

  堂部实行生,由主管的上官,以及与这个部分有事务交集的兄弟部门给这个实习生评分,地方实习生,由上一级领导,和当地被管理的百姓给这个实习生评分。

  评分足够高的,朝廷才授予官职品级,而在被授官之前,这些实习生只能够获得朝廷的基本生活补贴,差不多刚好能够满足衣食住行。

  而只是考到了文凭,却不参与实行的考生,没有任何补贴。”

  唐以后的朝代,读书人一旦科考出位,那就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秀才廪生就有足够食用的粮食拿,举人直接可以免全族的税,进士,即便是不任实职,都有相当不错的俸禄可以拿。

  一道科举的大门,瞬间让这些读书人晋升为米虫阶级,这是不可取的,干活拿钱,不干活,没的拿,这才是天经地义的。

  “此乃妙策也,如此一来,不管是有才无才的读书人,便都可以下场考一考,试一试自己的学问水平,朝廷便可以根据参考规模,对于国家的人才数量摸个底。

  而让那些真正想做事,能做事的人当官,则是将那些学而不实之辈阻拦在了朝堂之外,无形之中,打破了高官显贵世家门阀对于科举的把持。”

  马周作为草根阶级出身的一员,对孙享福说的这些最深有体会,忍不住大声赞道。

  听了马周的赞叹之语,智商并不低的萧很快就想通了所有,又道,“如此一来的话,此一条便直接删改,让报考者全部都可以参加考试,只是,这试卷恐怕要准备的多些,阅卷的工作量,也会巨大。”

  “考卷方面的事情,萧相无需担忧,试卷再多,能多的过报纸?有造纸作坊和印刷作坊在,多少的试卷,孙都督都能提供,只是阅卷方面,只怕真要劳您受累了,参与阅卷的官员多了,就会不好管理,只怕到时候会有些人故意打压寒门,提拔自己人。”马周继续接了萧的话道。

  世家子在朝廷的官员数量,就是他们最大的优势,即便是你的制作设置的再完美,他们也可以通过手上的权利,给你破坏掉,一旦阅卷官里面有几个五姓七家的人,那么,出自他们几家的考生,就会全部获得通过,而那些寒门子弟,估计连成为实习生的资格都没有。

  对于这方面,孙享福自然也是早有应对之策,道,“这个其实也不难,到时候只要采取糊名制度,阅卷之人,便无从分辨了。

  而且,咱们考卷,在很多科目里,都是按照标准答案批改打分,策论或者解答题,采用平均分,即,每个阅卷人,都打一个分,去掉最高分,去掉最低分,剩余的分数,按平均值计算,考的好不好,按分数算,谁能不能通过,看分数就一目了然了。”

  闻言,萧一愣道,“糊名制度?也就是说,阅卷人,不知道考卷是那个考生的?”

  孙享福笑着点头道,“正是。”

  马周再度鼓掌赞道,“妙也,如此的话,就更加体现了我朝科考唯才是举的目的。”

  萧秒懂,也是点头道,“如此,倒是更加公平了,正明且看看,制度上还有什么其它需要改进的地方。”

  闻言,孙享福继续往下看去,才看到第二条,便再度摇头道,“萧相,只怕您此前做的计划,得全部推倒重来了。”

  “为何?”

  孙享福指着第二条道,“您这考试的内容就有问题,虽然将考试科目分成了五十多种,但其实,除了明算,明法有一定的专业性之外,其余是所有项科目,都是文学方面的。

  朝廷此次科举,可不是只招文学老师,而是招各方面能够为朝廷所用的人才,所以,诸如诗词,经义,文章,墨义等等等的,全部定为一科就好,测验他们的文字表述能力过关就行。

  其余的,明算,可以定为一科。

  明法,可以定为一科。

  甚至像医科,工科,商科,都可以拿出来考试,独立定为一科。

  因为,如果一个人,在这些专业方面达到一定的水平,其实,已经可以成为朝廷的官员了。

  比如明算科,只需要掌握基础的文字知识,有出色的计算能力,在中枢就可以进到户部,兵部等部门任职,在地方,就可以担任各部功曹之类的职务,因为这些官员,其实都是干计算,收账,出纳等等活计的,会计算,写报告,就足够了。

  而明法科比较强的考生,就可以去刑部,大理寺,御史台的检察院任职。

  医科,工科,商科,也都可以在各自的领域为国家起到作用,比如,宾王主持的渭南新城,就大量的缺乏擅长这三科的人才”

  孙享福越往后面说,萧和马周点头的次数就越快,主掌朝政和具体事务的他们,可比孙享福更加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样的属下,还真的是如同孙享福所说,萧这边,算账的,懂法的,就已经缺一大拨了。

  至于马周这边,工,商,医,方面的人才,那是缺的嗷嗷嗷叫,外行硬着头皮去管理不懂的事情,效率和效果肯定没有内行来管理好。

  然而,当孙享福把自己的全盘计划都说出来的时候,萧却是变的沉默了,一双有些昏黄的眼珠盯着孙享福看了好久之后才道,“此次科举,可以按照正明的想法来实行,然而,这些想法却不能与你有任何关系,全部都是老夫设计,一力推行的,你可明白?”

  闻言,孙享福却是愣住了,难道萧也是一个和尉迟恭一样,爱抢别人版权创意的死脸皮?

  然后,在旁边一直听的津津有味的马周,却是一脸正色的思索了几秒之后,郑重其事的拱手弯腰向萧行了一礼道,“萧相高义。”

  看到马周这样的姿态,孙享福突然明白了什么,赶紧拱手,端端正正的给萧行了一个九十度鞠躬礼。

  为了大唐,这位老人家又打算付出一次了,改革,从来就不缺好方法,然而,大多数好方法,却未必能在改革中实行,因为,这会触动很多人的利益。

  孙享福将前隋形成的科举制度改的面目全非,就会深深的触动世家的利益,即便是准备进入蛰伏期的他们,也未必能允许,因为,长远看来,这会动摇他们的根本。

  而萧,选择了挺身而出,背下这个触怒所有世家的锅,这样的锅可不是那么好背的,至少,他这个宰相的位置,是做不成了。


  (https://www.xqianqian.cc/2638/2638711/408885901.html)


1秒记住千千小说:www.xqianqian.cc。手机版阅读网址:m.xqianqian.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