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1章 师徒交锋
徐晋跟着红缨来到费宏书房外面,后者轻敲了敲房门道:“老爷,徐公子来了。”
“进来吧!”费宏平和的声音传出。
徐晋推门行了进去,只见费师正站在书案后提笔行书,于是一揖施礼道:“学生见过费师。”
费宏抬起头,手提着毛笔微笑道:“子谦来得正好,过来看为师这幅字如何?”
徐晋举步行至案前,首先便看到摆在案头上的一部《大明律》,而摊开的宣纸上则用颜体写着一段话:若奸豪势要及军民人等,擅造三桅以上违式大船,将带违禁货物下海,前往番国买卖,潜通海贼,同谋结聚,及为向导劫掠良民者,正犯比照己行律处斩,仍枭首示众,全家发边卫充军。
徐晋心中一动,这段话正是摘自《大明律》中的禁海法令,乃明朝初年,明太祖朱元璋制定颁布的,费师这是在警醒自己勿违祖制啊!
费宏目光炯炯地看着徐晋,问道:“子谦,为师这幅字如何?”
费宏两次问“这幅字如何”,而不是“这幅字写得如何”,意思已经十分明显了,让徐晋以后打消开海禁的念头,因为这是违反祖制,违反大明律法的。
徐晋不动声色地道:“世言颜筋柳骨,费师这幅字写得方正茂密,横轻竖重,笔力雄强圆厚,气势庄严,已深得颜体精粹。”
费宏不由笑道:“你小子倒是会拍为师马屁,不过对颜体的特点总结得还算中肯,来来来,你也来写一幅,待为师看看你的课业有没有落下。”
徐晋不禁暗汗,课业落下是肯定的了,自从科举通关后他就没碰过四书五经,对徐晋来说,科举只是一块敲门砖罢了,既然大门已经敲开了,还拿着砖头干嘛?他可没兴趣研究四书五经,然后成为一名满口之乎者也的大儒。
徐晋接过费宏手中的笔,铺开一张宣纸,稍微沉吟了片刻便醮了醮墨水下笔,写道: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徐晋用的却是宋徽宗赵佶的瘦金体,字本瘦劲有力,结构疏朗,让人眼前一亮。
费宏看着这两句诗,不由暗叹了一口气,点头道:“颇有几分火候了。”
徐晋小心地把笔搁下,道:“弟子献丑了。”
“边喝茶边聊!”费宏绕过书案走到窗边的茶几旁坐下。
徐晋暗捏了一把汗,走到茶几对面的椅子坐下,真有点担心老费会突然爆发咒骂自己一顿,甚至提起茶壶浇自己一头脸。
费宏用《大明律》警醒徐晋勿违祖制,勿违律法,而徐晋却回复了一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这两句诗的字面意思是说:沉没的船只旁边还有无数帆船驶过,枯毁的老树周围依旧万木欣欣向荣。而这两句诗引申出来的意思却是:老旧破烂的东西必然会被抛弃,新生事物必然会蓬勃发展。
费宏摘了《大明律》中的禁海法令,目的是要警告徐晋,让他放弃“开海禁”这种违制违法的想法,而徐晋却是借诗表明革故鼎新的立场,说白了就是他不会放弃“开海禁”这个目标。
为免被茶壶淋头,徐晋在茶几旁坐下后,立即便将茶壶提了起来,十分“狗腿”地替老费斟了杯茶道:“费师请喝茶。”
费宏睨了徐晋一眼,他确实对徐晋的“冥顽不灵”有点恼火,但是还不至于做出茶壶淋头的举动来,甚至于连责骂也不会有,他为人宽厚,不像杨廷和那般容不下政见不合的人。譬如在“大礼议”这件事上,他虽然也赞同杨廷和的观点,但他也不会逼迫小皇帝朱厚熜认孝宗为皇考。
同样,在“开海禁”这件事上,费宏也不会拿出师父的威严来强压着徐晋低头。其实自从当年在上饶第一次跟徐晋畅聊,费宏便发现此子思维独特,谈吐间总会崩出一些新颖奇特,却又发人深醒的词句。
而且后来徐晋确实搞了不少创新的东西,譬如素描画法、五子棋、古怪的歌曲唱法、佛郎机炮、燧发枪等等!
所以费宏很清楚,自己这个门生是个有想法有抱负的革新派,他也接受了这一点,要不然当初也不会把徐晋收为门生。
然而接受是一码事,理解又是一码事,支持更是另一码事。费宏为人宽厚,能容得下相悖的意见,但不代表他会支持相悖的意见。费宏是个传统的封建儒者,小农思想占据主导,在他看来土地才是根本,粮食才是根本,百姓就应该老老实实地种地生产粮食,这样国家才会稳定繁荣,若是社会风气变了,百姓都趋之若鹜地跑去经商赚钱,哪谁来耕田种地,谁来生产粮食?这可是伤及国本的事。
所以,费宏不会支持“开海禁”,大行商事之道。
这时,费宏喝了口茶道:“子谦,为何如此执着要开放海禁?”
徐晋来之前便仔细琢磨过一个问题,为何阻力巨大的“清田庄”最后会获得通过,而偏偏阻力较小的“开海禁”却碰了个大跟斗?
很明显,“清田庄”之所以获得通过是因为自己因势利导了,既有山东流民参与造反这个契机,又有小皇帝鼎力支持,再加上文官集团中的有识之士亦有意“清田庄”,所以最后才水到渠成。
而反观“开海禁”这件事,既没有前提契机,再加上满朝文武几乎一边倒地反对,换而言之,“开海禁”的氛围根本还没营造出来,没有任何基础,最后不碰壁才怪。
所以徐晋现在也明白自己操之过急了,“开海禁”的事不可能一蹴而就,只能徐徐图之,慢慢把氛围营造出来,把基础夯实,那样才有成功的可能。
怎么营造出“开海禁”的氛围?
自然是得靠同化了,同化别人的思想,让别人认同自己,树立起“开海禁”的共同目标,当支持自己的人越来越多,积聚起来的力量就越强,最终才能冲破桎梏,实现“开海禁”的目标。
徐晋今晚就是来“同化”费宏的,若是连自己的老师都说服不了,那也别想什么“开海禁”了,洗洗睡吧!
徐晋也抿了口茶,并没有回答费宏的话,而是反问道:“敢问费师,太祖当年为何禁海?”
费宏很自然地道:“太祖立国之初,倭国人冥顽如初,不服王化,杀我朝使臣,私通逆臣胡惟庸,谋划不轨。加之倭人勾结盗匪,在我大明沿海游弋,行劫掠之事。”
徐晋道:“也就是说,太祖当年禁海是因为倭国不臣,倭寇在沿海劫掠百姓?”
费宏点了点头:“正是!”
事实上当年朱元璋下令禁海,不许片板下海,确是发生在“胡惟庸案”之后,老朱担心沿海的豪强会借助海外势力颠覆大明,这才施行禁海令,阻绝海上交通,让沿海百姓没办法接触到海外势力。
徐晋道:“譬如建房子需因地制宜,耕种作物则需因时制宜。政策政令也是如此,当初制定的政令不一定适合现在。现在倭国和朝鲜已经向我朝称臣纳贡,禁海自然再无必要了。”
费宏淡道:“然而沿海百姓依然时常遭受倭人海盗的侵扰。”
“那是因为商贸不通之故,沿海地区土地不适宜耕种,当地百姓又不能下海捕捞,生活无以为继,只能入海为盗,勾结倭人劫掠自己的同胞。”
费宏皱了皱眉不作声!
徐晋继续道:“市通则寇转而为商,市禁则商转而为寇。所以只要开放沿海,允许百姓商贾与倭人做生意,百姓有了生计活路,倭人也有正当的途径获得所需物资。如此一来,沿海的倭贼海盗自然就会销声匿迹了,根本不用费一兵一卒。”
费宏点了点头,不得不承认徐晋分析得很有道理,淡道:“海禁一开,商贸大行其道,百姓争相从商务工,必导致田地荒芜,影响国本,子谦有没有考虑过这一点?”
徐晋暗汗,费师是个明白人啊,别说是以农为本的封建社会,就算是世界贸易一体化的现代社会,一个国家若丢荒了农业也相当危险。
譬如现在的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飞速发展,人口都在流向城市,农村的土地都丢荒了(注:笔者老家的田地就没人种了,一眼望去全是杂草,连绵成片)。虽然粮食可以通过进口补充,不过一旦发生战争和饥荒什么的,粮食没有了来源,那就相当危险了,整个国家土崩瓦解也不是没可能,可惜上面似乎不重视农村土地丢荒的问题,这是个极危险的信号。
徐晋微笑道:“费师多滤了,沿海并不是我大明的粮食产地,所以开放开禁对我朝粮食的产出影响不会很大,而沿海百姓却能在商贸中获得可观的收益,还能杜绝倭患,何乐而不为呢?
如今若是裁撤掉市舶提举司,厉行禁海,学生敢断言,不出数载,沿海倭患必然更加严重。正如大禹治水,宜疏不宜堵,洪水越是堵,造成的危害必然越大。”
(https://www.xqianqian.cc/2271/2271540/429089241.html)
1秒记住千千小说:www.xqianqian.cc。手机版阅读网址:m.xqianqian.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