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6章 前瞻性
在中国绿公司年会上,不同的是,苏伟第一个上台讲话。
以往的大型公众场合,要么是苏伟和别人聊天的形式,要么是他压轴的形式。
这次他成为首先上台讲话的人。
中国企业家俱乐部认为也只有苏伟的身份能够代表中国企业家,所以,毫无争议的推选他作为开场人选。
台下嘉宾的眼睛和媒体记者手中的摄像机全都对准了舞台中间,等待第一个出现的人。
苏伟现身后,现场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他缓缓走上台。
一脸微笑,十分自信。
“感谢各位的掌声,我代表中国企业家俱乐部,也是中国绿公司年会的主办方欢迎来自全球各地的嘉宾。
中国绿公司年会的创办理论来自于国家的可持续发展经济观,今天我在此,要讲的话题是绿色经济。
绿色经济这个词,各位应该不会陌生,早在上个世纪,西方发达国家就提出来了。
但是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局限性和某些历史原因导致我们没有办法,没有精力聚焦在绿色经济的发展观点上来。
绿色经济模式显然已经成为了一个趋势,是未来经济发展最健康的模式。
首先,我们要理解绿色经济的概念。
绿色经济是以市场为导向、以传统产业经济为基础、以经济与环境的和谐为目的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经济形式,是产业经济为适应人类环保与健康需要而产生并表现出来的一种发展状态。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绿色经济的三个关键因素,第一个是效率,第二个是和谐,第三个是持续。
三个因素缺一不可。
发达国家普遍转向了绿色经济发展,在传统经济向绿色经济的转变中实现结构增长。
我们国家现在的产业结构,依然是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为主导,第三产业和高兴技术产业较之发达国家相比,可以说,才刚起步。
我不是在这里妄自菲薄,我想在座的各位国内的企业家应该很清楚当前的经济发展形势。
当然,我们有足够的信心相信我们伟大的国家会在未来的经济发展中,取得重大突破。
同样由传统经济模式朝着绿色经济模式转变。
“绿色经济”既是指具体的一个微观单位经济,又是指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甚至是全球范围的经济。
所以,绿色经济是必然的发展趋势,作为中国国内的企业,也应该顺应形势的发展做出产业结构的调整,自我调整不仅仅能够提升企业的竞争力,也是配合国家政府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发展理念。
我在此,提出两个新的概念,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两个概念都是从绿色经济的含义中衍生出来的!”
在座的嘉宾是第一次听到这两个概念,颇有兴趣。
苏伟接着讲:“绿色经济综合性强、覆盖范围广,带动效应明显。
能够形成并带动一大批新兴产业,有助于创造就业和扩大内需,是推动经济走出危机“泥淖”和实现经济“稳增长”的重要支撑。
同时,绿色经济以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为重要特征,以经济绿色化和绿色产业化为内涵,包括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和生态经济在内的高技术产业,有利于转变我国经济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高排放的粗放发展模式,有利于推动我国经济集约式发展和可持续增长。
在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下,大量占有和利用自然资源,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最大化地促进经济增长是其基本特征。
传统经济模式认为自然环境与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之间彼此不能兼容,环境问题是经济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现象。
所以社会发展、经济繁荣必然要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最终导致经济发展的不可持续性。
绿色经济模式是以可持续发展观为基础所形成的新型经济发展方式。
它以自然生态规律为基础,通过政府主导和市场导向,制定和实施一系列引导社会经济发展符合生态系统规律的强制性或非强制性的制度安排,引导、推动、保障社会产业活动各个环节的绿色化,从本上减少或消除污染。
污染是本源,是传统经济模式最大的障碍,这个障碍已经让包括中国在内的全世界各大经济体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反过来,绿色经济模式针对的根本就是环境污染和资源节约问题。
我们要明白经济增长本来的目的是增进人类的福利。
但是幸福、福利有短期和长期之分,局部和全局之别,持续和不可持续为意,为了短期的利益污染环境浪费资源,反过来受到灾害的也是人类,它不满足人本主义对经济发展的目的的定义。
我手里有一份资料,是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统计局联合发布的中国第一份经过环境污染调整的GDP核算报告,这是2004年,也就是4年前作出的报告。
资料表明由于污染造成的损失占当年GDP3.05%,加入治理环境污染应该投入的虚拟成本,当年的GDP要再增加消耗1.8%。
大家应该有所思考,增强自己的忧患意识,现在的大环境并不理想。
需要我们这一群走在中国经济最前面的人站出来有所作为。
早一步从损耗式经济发展状况中走出来,维护人类生存环境、合理保护资源与能源、寻求一条有益于人体健康的平衡式经济模式。
以上是我本人针对这次中国绿公司年会主题发表的讲话,仅代表个人观点,如有不妥或者冲撞到各位的地方,还请海涵!”
苏伟讲完,现场再次响起了掌声。
在座的企业家们,感觉自己不是在参加企业界的聚会,苏伟的观点已经能够和国家在经济发展方面的大政方针相吻合了,并且更加具体。
他们不得不叹服苏伟长远的眼光。
至于苏伟提到调整结构和转变产业发展模式,对大部分人来说是很困难的,他们是在哪个缺什么发展什么的年代打拼过来的,现在手里的产业拥有很大的局限性不假,至少来说能够从市场上获得稳定的收入。
调整,该怎么调整?
风险,又有谁来承担?
(本章完)
(https://www.xqianqian.cc/1644/1644644/11110328.html)
1秒记住千千小说:www.xqianqian.cc。手机版阅读网址:m.xqianqian.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