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章 苟变拜将
国难思良将,家贫思贤妻。
卫国有良将吗?
恐怕算起来还真有,但基本上本土卫将在卫国都没有出头之日,不得不选择出走其他诸侯,才能获得扬名天下的机会。
战国时期国家观念并不重。甚至诸侯之间的关系也和后世的欧洲差不多,诸侯公族往来通婚几百年,甚至上千年,已经淡化了因为地域而造成的隔阂。之所以眼下的局势到处都是剑拔弩张,多半是因为小诸侯都被吞并之后,几家独大的结果。
眼下的卫国,顶级人才已经留不住,普通人才没有出头之日,公族还有本土派互相又不信任,加上内部人才的凋零,才导致了眼下的局面发生,要打仗了,没有领兵的将领。
倒不是完全没有,只是靠谱的没有。
在卫公的寝宫之内,这场卫国最为高级的会议一度陷入了僵持。主要的原因就是,执掌卫国军队的公叔旦毫无作为的和稀泥,加上本土势力代表的子思也不是强势人物,而封地一直遭受赵国威胁的南氏长久以来给人的印象是主和派……
心烦不已的姬颓揉着脑门,心说:寡人都这么大的年纪了,还不给人清净,可恨。
可他也知道,所有人都眼巴巴的盯着他看着,等着他做出最后的决定呢?不得已,他开口说了一个算是有一定建设性的决定:“此事不适合朝堂商议。”
“不商议,如何获得对策?”公叔旦早就不想当大司马了,禁军听命于卫公,上军和下军都有公室卿大夫统领,他这个大司马完全成了一个没有多少话语权,管着后勤军械,还有养马的官僚,颇为无趣。当然,就算是把军队让给他指挥,恐怕他会更烦。
所以,在场众人之中,公叔旦是仅次于南氏希望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解决赵军办法的人。
而安排一个统军将领,是解决燃眉之急的重中之重。
他也知道集思广益的好处,朝堂之上如果能够统一意见,将倾国之力凝聚成一股绳的好处。但是他害怕一个更加荒唐的结果,这才不敢将真相宣布出去。卫公惆怅道:“眼下知晓此时的人不多,就算以后多了,只要执政府,也就是国相没有亲自承认,谁也只能将赵国的狼子野心当成谣言。可万一要是寡人点头承认了赵国的阴谋,国中大夫有多少要为赵国奔走矣!”
卫公姬颓也是忧心不已。
说了,国内的士大夫要投降,他拦不住,也拦不了;可要是不说,到时候战争发动之后,封地在赵卫边境的士大夫多半要不满。
可相比投降者无数的场面,卫公还是觉得装不知道更好。
为此,他甚至在商讨对策的过程之中,连太子都没有招来。目的就是拦截消息,毕竟太子作为储君,在很多场合能够真实代表卫公态度。公子训真要在不合适的场合说多说几句,这已经和卫公亲口承认已经没有什么两样了。
在卫国执政就是如此艰难,子思仰头看着大殿的房梁,心里空荡荡的,别的诸侯国恐怕是担心机密知道的人了,会泄露出去,从而最终影响制定的计划。可卫国不一样,主要是担心敌人太强大,侵略的决心很大,被泄露之后会引起投降派的主动投靠。
当然卫国境内最大的投降派是卫公,底下没有多少话语权的士大夫也好,卿大夫也罢,都眼巴巴的盯着卫公的决定,并且坚定不移的跟随卫公的英明决定。也不排除有喂不饱的白眼狼,非要和卫国主流贵族过不去的存在,但不多。
可架不住,这些人都在卫国的北方。都是被赵军打怕了的本土小贵族。反抗赵军,别想了,根本就打不过。可要是跟着国君投降魏国或者齐国,有句话怎么说的:“远水解不了近渴。”最终倒霉的还是在边境的士大夫们。
当然,第一个投降的贵族肯定要被鄙视的,软蛋。就算是在软蛋遍地的卫国,也同样要被鄙视。但随后发生的事恐怕真没有人拦得住了。有心投降的人会出现一种盲从心理,第一个投降者是耻辱的,反倒是第二个投降者的耻辱感会减少很多。以至于,等到投降的人多了之后,会有种‘弃暗投明’的心心相惜。
最后……
投降的人多了之后,国君发现计划没用了。
是逃去魏国?
是逃到齐国?
才是卫国的主旋律。没有第三种选择,至少对于卫人来说,他们习惯于二选一,比喜欢多选。
一般来说,卫国最常见的战争模式就是,敌国军队一眼望看不到头,然后主将或者封君登高望远之后慌得一逼,傻乎乎的带着所有的家当逃到了城邑之中。这时候投降,连‘带路党’的好处都捞不着,不仅捞不着,还有可能所有的家当都要被充公!不仅家族数百年积累的宝物要被抢走,连带着家族的府库也会被如同蝗虫一样多的军队啃食殆尽。这绝对不能忍。
利益为先,保命其次,
是不是觉得卫国的贵族有种商人的独特潜质?
这也是为什么卫国被称为商业之国的原因,每一个卫人都有成为商人的潜质和商人性格。但同时,因为眼界不够,有远见的大商人不多。别以为出一个吕不韦就真的能说明卫人经商有高瞻远瞩的战略目光了。
可实际上,卫国的商人规模很大,但顶级商人根本就没办法和其他诸侯国的顶级商人比拟,最大的原因就是背后没有足够强硬的后台。同时限制卫国商人最大的困扰就是,没办法将财富换取更有用的权势,失去了商人到政客的转变机会。毕竟,能够成为端木家族的人可不多,子贡能够有如此大的成就,不仅仅是因为他商业天赋很好,更重要的是他是一个天下知名的名士,要不是他身份是卫人,如果是齐人、晋人,他的成就肯定会更高。
商人需要后台。这个后台可能是国家,也可能是顶级的大贵族。
在卫公宣布要保密的同时,他也感受到了老臣子们看他的眼神怪怪的,这让他心头有些不满,看寡人干什么?难不成,以前战事不利,最后认怂,都是寡人的错不成?
公叔旦纠结了一阵,他发现私下的迷议都快要结束了,可是将领的问题还没有解决,于是开口道:“君上,此战将领不知有何打算?”
“这个嘛!”
卫公有点为难,看向了南丰。往日在朝堂上的炫子狂魔大宗伯,此时被姬颓的目光盯住,慌得一逼。他哪里有什么作战经验?可是作为卫国上将统帅,同时也是卫国抵御北方强敌赵国的第一人,似乎满朝文武除了他,真没有人可以取代。
“君上,往常都是守城。可您也知道,戚邑近水,赵军几乎从来不会攻打到戚邑附近,臣弟羞愧,没有和赵军对战的经验。”南丰说的是事实,按照各国的军制,分成募兵制和仆从制,前者是国家出钱出来粮,供养士兵和军官,作为常设军存在。
而后者就简单多了,各地的封君都有私兵,士大夫也有仆从,在国家征战的时候,这些士大夫也好,封君也罢,都将相应国君的命令带着自己封地的私兵汇合,然后出发作战。
魏国的武卒就是募兵制,国家给予士兵一切的需求,同时也要求武卒要保持足够的战斗力。这也是募兵制的雏形,作为常设军队存在的典范。而南方的楚国是仆从制最典型的国家,国君准备发动战争的时候,各地的封君按照封地的人口和大小,组建私军,跟随国君出征。
这也是为什么楚国军队人数庞大,但从来战斗力不显著的原因之一。
军队来源于各地,战斗力良莠不齐,武器军备也是五花八门,就连士兵之间说话的口音多变,都有时候会让自己人怀疑,是否深入敌人的重重包围之中。尤其在军械方面,楚国是一支被人嘲笑的存在。因为远离北方,造成战马采购一直被齐国等国家限制,楚国境内战马严重不足。
可是楚国的军队征召制度是八百户出一辆车,没有战马的车总不能让人来拉吧?
最后无奈的楚国封君们只能用牛车来充数,这也是无奈之举。只要军队之中战车大半是牛车的,不用说,肯定是楚人。其实牛车也不差,牛的力气要比马大很多。而且楚国出产的水牛个体很大脾气很不好,破坏力甚至要超过马车。但牛车和马车并行的时候就出问题了,牛蹄子甩不开,变成了一个让楚国贵族们尴尬不已的场面。
卫国的军队采用三军,是因为卫国曾经是大国。而大国三军,中国二军,小国一军是源于周公时期就制定下的制度。
一军,五师;一师,五旅,每旅500人,一师总人数在2500人左右。
南丰能够统领卫国北方的一军,主要还是因为他是戚邑的封君,军队大部分的补给都是从他的封地送出去的。加上南氏在戚邑统辖的区域颇大,自然私军的规模也不小。一旦战事起来,他能够指挥超过两万人规模的军队。
但是南氏作战有一个误区,就知道守城。赵军来了,南氏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将人口,财富,粮食集中到大城之中。然后等待魏国爸爸出兵帮忙。
这也是为什么南卓不得不要去巴结魏国顶级贵族的原因,甚至不惜在魏国储君还没有确定的时候,下重注投靠公子罃的主要原因。
可以说,南丰虽然作为一军主将,但他真没有和赵军真正交战的经验和胆量。此时此刻,逃是逃不掉了,偷偷撇了一眼公叔旦,这老家伙故意别过脸去不搭理他。南丰顿时有种坐蜡的无奈,硬着头皮对卫公恳请道:“君上,臣弟无能,恐难当此任。”
卫公也知道结果如此,此战,南氏恐怕是最不会妥协的一个家族。卫公倒是不担心南卓临阵倒戈,投降赵国。因为对南氏来说,投降赵国是一个最糟糕的局面,就像是与虎谋皮一样,赵国这等穷鬼,恐怕会将南氏吃的连骨头渣子都不剩下。这样的结果恐怕让南氏无法接受,就算是投降,南氏也肯定会投降魏国。至少还能保住封地和家族的财富。
“南卓这孩子寡人是很看好的,他也不成?”在卫公看来,这次赵国进犯卫国是有利的,因为他们知道了赵国的阴谋。
只要等待魏国去挫败对方的阴谋即可。
要是别的事,尤其是长脸的好事,南丰肯定不推辞。可让南卓为将,他也和儿子商量过,但是南卓的话让他顿时凉了半截。只要颓丧道:“家学五经六艺,无一不缺,唯独少了兵主之谋。”
公叔旦突然很想笑,都这个节骨眼了,南卓还是死要面子瞎逞强,什么五经六艺,都是虚的。唯一打脸的就是,不敢带兵。
南卓觉得主将可以在城里坐镇,安全性很高。也是被架在火上没有了办法,只能退而求其次:“君上,臣虽不才,但上军主将之位退让,恐后继者不能服众。为今之计,唯独缺少联系大河沿线,以及赵卫边境六个城邑的将领。统帅给地城中士卒和赵军斡旋,以待良机。”
说到这里,南丰很没底气的看了一眼公叔旦,开口道:“大司空子朋,年少有成,家学渊源,文武双全……此乃国之栋梁,还请君上征辟为中大夫,统领边城城守军。”
一开始,公叔旦还挺得意,终于听到炫子狂魔夸耀他儿子了,可听到后来脸色巨变,气地手指南丰直哆嗦。
这家伙心肠太歹毒了,想着拉自己的儿子当炮灰,他恨不得和南丰拼命。
大司徒子南靳一直没有开口,公叔旦也是当局者迷,他哪里知道南丰的真正心思,估计南丰也没想过要拉着公叔旦的儿子去送死的打算。只不过他想要拉上公叔旦这个大司马府的长官一起帮他防御罢了。目的也很单纯,就是想着大司马府的人才,在公叔朋去前线之后,一股脑的都送到戚邑去,好让他有人可用。
可这样做的话,卫国内部的帝丘就空虚了。连带着防御郑国的下军都要被连累。
这是卫国朝堂上下都不愿意看到的结果。还真别说,卫国虽然怂包的一逼,但卫国的下军的战斗力真不错。卫国唯一敢和对方交战的国家是郑国。别看郑国很牛逼,就算是分裂之后,还能接连打的韩侯满地找牙。可卫国就是不虚郑国。说起来也怪了,卫国虽然从来没有真正意义上大败过郑国,可郑国也没有沾过一边倒的便宜。
下军的战斗力也是这样被历练了出来。
但就算是不懂军事的子南靳恐怕也不看好下军北上抗击赵军的结果。再说了,万一大败,甚至被赵国歼灭了呢?
下军在,上军就算是没有了。由中军和下军还能组建起来一支成规模的军队,不敢说打败赵军吧,至少守城还能坚持一段很长的日子。可万一要是下军都没了,卫国距离灭国也就不远了。
子南靳开口道:“下军不能动。”
“对,绝对不能动。”公叔旦信誓旦旦的说道:“下军是用来防范郑国的,一旦动了下军,边境空虚,会让郑人……”说到这里,他也傻眼了,好像郑国真没有攻击卫国的底气了,国都阳翟都被围了好几个月,还怎么来欺负卫国?
“要防范韩侯的得寸进尺。”公叔旦改口道。
卫公真不想主持这样的会议,太伤脑细胞了,尤其不满于公叔旦的胡搅蛮缠。于是没好气地质问:“下军不能动,中军要拱卫国都,那么公叔旦何人为将?带兵几何?”
公叔旦想了想,想起刚才好像有人说过苟变,没错,就他了。开口道:“我看苟变行。”
卫公姬颓气地差点暴起一脚踹死公叔旦,这混蛋玩意,当初反对的最激烈,如今倒好,想起苟变是个人才了?当然,姬颓也看苟变不顺眼,这就不提了。
可让他纳闷的是,南丰再沉吟之后,也开口道:“就卓儿带来的消息,苟变能够临时夺兵权,还能让赵军有所忌惮。虽说最后功亏一篑,但其错不在与他。可以为上军之战将。”
子南靳也承认,卫国境内似乎没有比苟变更适合的人选了,毕竟是子蒙的学生。而且自从昭公继承人在齐国病故,子蒙也算是洗白了,再也没有造反的理由了,看在子思的面子上,还有庞大的子氏家族,卫国也不会在和子蒙计较。特赦之下,子蒙已经摆脱了逆贼的身份,重新回归到了子氏家族之中,要不是子蒙病重,拜将子蒙操作起来也不难。于是也赞同道:“苟变行。”
唯独子思很气愤,也很无奈。苟变真的行吗?
当年要不是你们一个个的都背后下套子,会有如今这么多事?
可是临战拜将,问题是苟变失去了在军队中成长的时机,一跃成为外军主将,能成吗?
卫公也没有好的人选,随即应允道:“好吧,就让他试试吧!”
(https://www.xqianqian.cc/11/11002/442259948.html)
1秒记住千千小说:www.xqianqian.cc。手机版阅读网址:m.xqianqian.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