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八百四十五章人性本恶
天竺的难民不断前往乞蓝部利国监,人数众多,和原本他们逃难到云南路边境的状态不同,现在的他们吃饱了,喝足了,开始上路了。
利国监,大宋在这里设立的是监治,在州府军监四个同等治下,监治是最为特殊的,监为管理矿冶﹑铸钱﹑牧马﹑产盐区等而设,现在产盐监已经被全部取缔,大宋的盐完全可以和大多数商品一样交易,值不够要上税较多。
而其他的监则是依旧存在,并且更为周密,同时兼理民事,有的监直属于路,与府州军同级者,其地位者与下州相埒,又有隶于府州的监与县同级者。
也就是说大宋的监治有各种等级,而乞蓝部的利国监便是州府一级的存在,直接受到云南路路治衙门的管辖,乃是苏轼一手促成的。
利国监对大宋的重要性没人比他更清楚,要把乞蓝部和利国监建设好,最大的障碍已经消除,利国监的厂房,房舍已经设立,没有更大的障碍出现了。
天竺的难民不断的向利国监而去,几十万人的迁徙不是一个小事情,一路上都有腾冲军在侧押送。
吴万全一路上都在思考苏轼的话,这样做到底还有什么意义在其中,开始的时候他不明白,但现在他忽然看见天竺难民脸上的希翼就明白了,苏轼不光给了这些难民吃饱,还给了他们从未有过的东西,希望。
这些难民再也不是他刚刚看到的卑微蝼蚁,而是有了一丝希望的人,他们知道了前往大宋利国监之后有地方住,有粮食吃,为大宋的工厂做工,通过劳动换来吃的。
这可比在天竺被高种姓奴役要好得多,而且听人说大宋是一个大国,不会如同天竺高种姓一般言而无信,大国说到便会做到,没有什么好担心的。
原本的蝼蚁变成了人,或是即将变成人,虽然现在这里的难民还存在高下等级之分,但苏轼一定有办法让这些所谓的等级之分消除掉。
大宋也有高低贵贱之分,值不过这种高低贵贱并不是绝对的,谁都有打破上下的能力,大宋的百姓就是如此,或是通过科举入仕,或是通过科举格物,或是通过经商,或是通过从军,反正只要人活着,就永远不能失去希望。
这一点对大宋重要,对天竺难民一样重要,苏轼的乞蓝部利国监就是给他们打破等级限制的机会,吴万全听说他在利国监搞了一个工数制。
谁家吃的什么,用的什么,穿的什么,住的什么,都要靠工数来换取,工数越多越高,能换取的便也越多越好。
这些天竺难民以后的日子,身份地位就要被打破了,改变了,从此之后这些天竺难民将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谁更下功夫,谁就能拿更多的工数。
谁家的日子过的好,也和工数分不开,原本的种姓高低已经没有了意义。
吴万全这下明白了苏轼的想法,这是要让更多的天竺难民前往大宋,成为大宋便宜的劳力啊!
越来越多的人逃难到大宋,天竺的人便会越来越少,人越少,天竺的国力就会越弱,人少意味着可以征召的兵力也越少…………
但事实上吴万全看的其实并不全面,人数骤减对一个国家的打击不光是从军事上,在经济上和日常生活上都是眼中的打击。
并且利国监的状况还能吸引更多的天竺难民前来,人数只会在不断的传播下越来越多。
这些人并没有成为大宋的百姓,大宋也不承认他们的地位,只是在利国监给他们做工换取住处和粮食的机会而已。
大宋的底线便是阻止这些天竺人入籍大宋,苏轼清楚,所以才在三面环山的乞蓝部设立利国监,吴万全知道,自己的腾冲军也会成为驻守在利国监的守军了。
此时一切都在按部就班的进行,但唯独城外难民营地中的吠舍种姓没有消息,他们是难民中种姓等级最高的,但却没有受到大宋的援助。
那些他们眼中的贱民和低种姓的首陀罗已经进入大宋的边墙,难民营地的人数越来越少,甚至是后来的低种姓已经进入大宋,而他们却迟迟没有消息。
这让甘地十分焦急,因为这里的粮食越来越少,人们越来越绝望。
焦急的他再次举着白旗向大宋边墙而去,只不过这次没有人接见他,吴万全早已经走了,而边墙的守军没有军令根本不可能放他进入大宋。
只答应帮他通传消息,但等待便是石沉大海,根本就没有任何回应,甘地祈求守军援助他们粮食,这一简单的请求也遭到了大宋守军的拒绝。
没有上面的命令,一粒粮食也不能流出大宋的边境,这是吴万全这位铁胆将军临走之前专门交代的。
甘地能做的也只有焦急的等待,大宋的边军将士便每天都能见到打着白旗的天竺老头来回往返于大宋的边墙和天竺难民的营地。
三天后,传递消息的人回来了同时前来的还有苏轼的亲兵,当然没有带来好消息,只是无情的望着甘地道:“我家转运使说了,既然你们不愿同那些低种姓的难民一起,那你们便不用入境了!”
甘地不以为然,反而笑道:“那请问转运使何时派发援助粮食?”
亲兵脸色一变,冷笑着说道:“我家转运使有令,一粒粮食和也不许出大宋之边境!若是发现,一律以走私货物判罪,抄没全家!”
甘地大惊失色,没想到自己前往大宋谈判,最后居然被抛弃,无论如何他是这么想的,但却没想到自己的问题。
苏轼的态度很决绝,对待这种人他不会手软,也不会同情心泛滥,直到现在,在生死线上挣扎的天竺人居然还带有如此强烈的等级观念。
这东西是苏轼在努力想在天竺难民中消除的,而甘地却要坚持这些东西,怎么可能不让他付出代价?
苏轼早已不是原先的苏轼,否则在第一次见到天竺人的时候他便已经给出援助了,这么多年的成长早已使得苏轼成为一个理性的人。
尤其是他的老丈人赵祯,这个对他来说亦师亦父的人给了他很大的影响和改变,原本感性的苏轼在经过种种之后完全变了模样。
没办法不改变,苏轼在秘阁中见识了大量人性另一面的东西,使得他迅速成长起来,他知道这个世界不是只有诗和酒,还有许多黑暗和残酷,赵祯一次次的用事实告诉他,人性本恶………………
(https://www.xqianqian.cc/10/10080/493466856.html)
1秒记住千千小说:www.xqianqian.cc。手机版阅读网址:m.xqianqian.cc